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男,1956年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为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人文社科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
中文名 尚永亮 领域 文学
性别 所在单位 武汉大学
所在部门 文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汉唐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人物简介

教育经历:
1982年1月,毕业于陝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2年2月—1984年9月,留该校中文系,讲授中国古典文学;
1984、1986年,攻读元明清、唐宋方向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1年2月,破格晋升副教授,任博士生副导师;
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翌年由国家教委学位办审查批准,担任博士生导师;
1997年10月,调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工作;
1999年底,调赴武汉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武汉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院长,以及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本京都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巴黎第七大学等海外高校的客座教授。

学术兼职: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楚辞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等。

代表性论文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陝西师大学报》1980年4期。
   获1981年陝西省第一届社科论文优秀奖。
2、《刘勰对屈原及其辞赋的态度》,《陝西师大学报》1982年1期。
  《中国文艺年鉴》1992年号评介。
3、《陶渊明的思想及其形成原因》,《社会科学论文集》,陝西师大出版社1982.4
4、《评徐迟〈九歌——古代社会各阶级的画廊〉》,《长江文艺》1983年1期。
   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3期转载。
5、《辨〈人间词话〉之真》,《江汉论坛》1983年2期。
   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2期转载。
6、《浅论庄子和浪漫主义文学》,《淮南师专学报》1983年1期。
7、《庄子研究三十年》,《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11——12期连载。
8、《建国以来庄子思想研究述评》,《教学与科研》1984年3期。
9、《屈原人格与屈赋风格》,《研究生文选》第1辑,陝西师大出版社1985年版。
10、《论孟郊诗的风格及其成因》,《陝西师大学报》1985年2期。
   《文学遗产》1986年1期摘要。
11、《庄子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中州学刊》1986年1期。
12、《闻一多对庄子的礼赞、解剖和扬弃》,《江汉论坛》1986年11期。
13、《韩愈与二王刘柳的关係及其对永贞革新的态度》,《研究生文选》第2辑,陝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14、《天人感应与神秘思维》,《陝西师大学报》1988年增刊。
15、《悲秋意识初探》,《陝西师大学报》1988年4期。
   《高校学报文摘》1989年2期摘要。
16、《黄仲则的心态及其诗词的深层意蕴》,《文学评论》1988年5期。
    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年转载。
17、《千古高情话悲秋》,《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2期。
18、《古代悲秋文人生命样态综论》,《宝鸡师院学报》1989年3期。
19、《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江汉论坛》1989年4期。
   《中国语言文学资讯》1989年4期摘要。
20、《两种思维的衝突与史学家的苦闷》,《人文杂志》1989年1期。
21、《蒋士铨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2、《悲秋意识与忧患意识异同论》,《社会科学》1990年2期。
23、《比较四季说伤春》,《古典文学知识》1990年3期。
   《文史知识》摘介。
24、《元和贬谪文学艺术特徵初探》,《陝西师大学报》1990年4期。
    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3期转载。
25、《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年9期。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1年号摘要发表。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四卷论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602-605页。
26、《初唐文学述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0年号。
27、《论元和贬谪诗人的后期心态》,《文史哲》1991年3 期。
28、《白居易对自然的态度及其内在矛盾》,《漳州师院学报》1991年3期。
29、《孤愤:元和贬谪文学的精魂》,《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4期。
30、《雄直劲健:刘禹锡诗文的风格主调》,《中州学刊》1991年4期。
31、《论元和五大诗人的参政意识和政治悲剧》,《人文杂志》1991年1期。
    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5期转载。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2年号摘要。
  《中国语言文学资讯》1991年2期摘要。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六卷(上)论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6-19页。
32、《元和诗人与贬谪文学》,《文学遗产》1992年2期。
33、《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徵和模式作用》,《陝西师大学报》1992年1期。
  《高校学报文摘》1992年3期摘要。
    人大複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5期转载。
   《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评介。
34、《元稹品节片论》,《唐都学刊》1992年2期。
35、《韩柳元白与阳城事件》,《古典文学知识》1992年3期。
36、《关于柳宗元与佛教》,《文学评论》1992年5期。
37、《论白居易对屈原陶潜的取捨态度及其意识倾向》,《中州学刊》1993年2期。
38、《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陝西师大学报》1993年2期。
39、《贬谪与贬谪文学论纲》,《漳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
40、《论柳宗元刘禹锡执著意识的三大特徵》,《河北师大学报》1993年3期。
41、《贬谪诗人生命沉沦初考》,《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1期。
42、《汉学在日本》,日本《NIHAO》季刊1994年2期。
45、《论元和君权与政治兴衰》,《文史哲》1995年4期。
    人大複印资料 K21《中国古代史研究》1995年9期转载。
46、《司马迁天人观与思维方式论略》,《司马迁与〈史记〉论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7、《论元和诗人的生命沉沦和心理苦闷》,《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2期。
48、《看似寻常最奇崛》,《人文杂志》1997年3期。
49、《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论屈原贾谊的意识倾向及其在贬谪文化史上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4期。
    人大複印资料 G0《文化研究》1998年1期转载。
50、《〈牡丹亭〉中情的变化与表现手法的差异》,《淮阴师院学报》1998年2期。
51、《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十年来陝西〈史记〉研究之新进境与新特点》,《百年学科沉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收入《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四辑,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2、《柳宗元刘禹锡两被贬迁三度经行路途考》,《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53、《现代化进程与自我失落》,《日本学刊》1999年3期。
54、《论柳宗元的三大悲感》,《唐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55、《文学庄子二十年》(合),《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转载。
56、《东汉对〈楚辞〉的解读和关于屈原的论争》,《天府新论》2000年第3期。
57、《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9期转载。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号摘介。
   《柳学研究》摘介。
    收入《贬谪文学论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六卷(下)论文摘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704-709页。
   《武汉大学中文学科九十年论文集粹》收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蝉意象的生命体验》(合),《江海学刊》2000年第6期。
59、《韩愈的潮州之贬及其心性变化》,《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2000年8月版。
60、《论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变异》,《文史哲》2000年第4期。
61、《论王叔文集团的革新困境及其失败原因》,《淮阴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
62、《中国诗学研究座谈》,《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63、《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4、《20世纪两大时期古典文学研究随想》,《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5、《逐臣与唐诗》,《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1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 期转载。
66、《魏晋名士绍庄之作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1期。
67、《矛盾的庄子与庄子的悖论》,《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人大複印数据B3《逻辑学》2001第4期。
68、《借古人事以自抒怀抱》,《零陵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69、《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合),《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70、《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8期。
71、《司马迁对庄屈之接受及〈史记〉二传的文献价值》,《文学前沿》,第3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收入《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五辑,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2、《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提升和人文关怀》(合),《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2期。
73、《〈庄子〉在两汉之传播与接受》,《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74、《人生困境中的执著与超越》,《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4期。
75、《唐代诗学走势简论》,《光明日报》2001年7月25日。
76、《玄学演进与庄学地位之提升》,《中国文化月刊》,2001年第5期。
77、《庄子与名士风流》,《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78、《专制政治压力下的生命体验和心性变化》,《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 4 期转载。
79、《湖湘贬谪文学的地域特点》,《求索》,2001年第6期。
80、《论庄子的个体关怀和人生思考》,《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81、《筚路蓝缕 自铸新范——读增订本〈接受修辞学〉》(合),《江淮论坛》2002年第2期。
82、《从对屈贾陶的接受态度看中唐贬谪诗人心态》,《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版。
83、《评陈友冰先生〈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 9 期转载。
84、《唐代诗学论纲》,《长江学术》第一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 8 期转载。
85、《文化心理与阐释模式研究的新创获——〈心灵之约——中国传统诗学的文化心理阐释〉读后》(合),《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 4 期。
86、《魏晋名士的注《庄》解《庄》及其误读》,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
87、《魏晋玄学与庄学新变》,《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88、《近二十年宋之问研究综述》(合),《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
89、《黄庭坚诗歌研究》序,《古籍研究》2002年第3期
90、《文人与政治》,《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 6 期。
91、《魏晋时期人物特称现象的文化分析》(合),《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92、《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以与杨诲之“说车”诸书为中心》,《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93、《鸳鸯绣出从君看,亦把金针度与人》,《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
94、《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合),《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
95、《迁客离忧楚地颜——略说贬谪文学与荆湘地域之间的关係及特点》,《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96、《孤鸿情结:观照苏轼其人其词的一个新视点》(合),《词曲研究的新拓展——中国首届词曲比较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收入《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97、《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五个层面》,《光明日报》2003年7月30日。
98、《论钱锺书对韩愈李贺诗的艺术发微》,《中国诗学》第八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99、《唐知名诗人之层级分佈与代群发展的定量分析》(合),《文学遗产》2003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100、《八代诗歌分佈情形与发展态势的定量分析》(合),《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全文转载。
101、《选题的困惑与视角的更新》,《光明日报》2003年12月3日。
102、《柳宗元及其诗文简说》,《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
103、《文情诗画间的营构与追求——苏雪林〈灯前诗草〉艺术略论》(合),《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04、《〈拟邺中集八首〉的咏怀性质与谢灵运的接受心态》(合),《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
105、《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锺书的韩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丛刊》第二辑收录,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9期论点集粹。
106、《元稹百年研究综述》(合),《学术交流》2004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4年第15期要目辑览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8期。
107、《王维孟浩然隐逸之辨》(合),《江汉论坛》2004年第8期。
108、《20世纪“以文为诗”研究述论》(合),《中州学刊》2004年第5期。
109、《唐人的后院——从唐诗中的“药”看唐人生活与创作》(合),《华中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摘要。
110、《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合),《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
111、《张籍王建研究百年综述》(合),《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
112、《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合),《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收录。
    《中国学术年鉴》2005年摘要;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3、《柳宗元诗歌接受主流及其嬗变——从另一角度看苏轼“第一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合),《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转载。
114、《术有专攻与无用之用》,《光明日报·文化週刊·文学遗产》2004年12月21日。
115、《闻一多与庄子》,《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116、《皎然诗论及其新变》,《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117、《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两个二十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11月版。
118、《“长河”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几个问题》,《长江学术》第7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版。
119、《开天、元和两大诗人群交往诗创作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转载。
120、《欧梅对韩孟的群体接受及其深层原因》(合),《四川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新华文摘》要目辑览。
121、《日本汉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及其启示意义》,《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论点摘编
122、《〈楚辞〉在西汉的传播地域与接受群体》,《中国诗歌研究》第3辑,中华书局2005年8月版。
123、《宋之问诗歌艺术接受述论》(合),《唐都学刊》2005年第3期。
124、《历史文化语义学的新进展》,《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25、《“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合),《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6年第4期摘介。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
    《新华文摘》要目辑览。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7年摘介。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6、《壶天境界与中晚唐士风的嬗变》,《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8期转载。
     收入《行止同探集》,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被译为英文,收入《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27、《义堂周信の杜甫受容について》,日本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第七十册,平成十七年十月。
128、《元和体の原义とその受容》,《テクストの读解と伝承》,大坂大学广域文化表现论讲座共同研究成果报告,2006年。
129、《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合),《中州学刊》2006年3期。
130、《初唐声律论的深化及其特点》,《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2期。
131、《论“元和体”之形成与接受学的关联》,《福建论坛》2006年6期。
   在台湾淡江大学11届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从接受学角度对“元和体”相关史料的再诠释》为题作专题演讲。收入《古典文献的教主与诠释》,台湾学生书局2006年8月版。
132、《选题与视角:古代文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ISSUES OF TAR EASTERN LITERATURES》,Saint Petersburg 2006.
133、《唐代逐臣别诗中的回归情结、艺术表现及成因探析》(合),《文学评论丛刊》第9卷第1期
134、《论前期五山文学对杜诗的接受与嬗变》,《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4期。
     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
     收入《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5、《自然与时空——漫议中国古代时空观及其文学表现》,《珞珈讲坛》2,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136、《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山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37、《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元和诗歌及其研究进路》,《陝西师大学报》2007年第5期。
    《新华文摘》2007年23期存目。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第24卷摘介。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转载。
138、《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佈的定量分析》,《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K22《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第2期转载。
139、《资料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转载。
    《中国文学年鉴》(2008)摘要。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4期收录。
140、《唐五代文人逐臣分佈时期与地域的计量考察》,《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25卷2008第1期摘介
141、《唐五代贬官规律与特点综论》(合),《华中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18日第4版摘介
142、《学者与诗人的魅力》,《沉祖棻诗词研究会会刊》12-13,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8.1
143、《走出古典文学研究的困境》,《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08年8月18日。
144、《李白苏轼月意象比较研究》(合),《燕赵学术》2008年秋之卷。
145、《论白居易的政治体认、人生解悟与独善观——以白氏之贬及其超越意识为中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46、《论言意、意象及其在中国诗歌中的表现》,《云南大学学报》2008年6期。
147、《20世纪以来刘禹锡研究综述——以生平、作品及文集的文献学考索为中心》(合),《文献》2009年第2期。
148、《清话的魅力》,《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149、《元遗山与白乐天的诗学关联及其接受背景》,《文学遗产》2009年第4期。
     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1期转载。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
150、《论宋初诗人对白居易的追摹与接受》,《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4期。
     人大複印资料 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2期转载。
151、《论王若虚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得失》,《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
152、《论方回之崇白及其对白诗的评点》,《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罗宗强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收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153、《日本汉诗对王维诗之空寂幽玄美的受容》(合),《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154、《“诗中有画”辩——以王维诗及相关误解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155、《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新华文摘》2010年第12期转载。
156、《明初选家之唐诗观及其渊源论略——以高棅〈唐诗品汇〉对元和诗人之选评为中心》,《陝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日本《中唐文学会报》第十六号收录。
157、《“白俗”论之两宋流变及其深层原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158、《中唐乐府讽谕诗之价值评判与元白张王之优劣异同——从接受学角度对清人相关论述的一个梳理和检讨》,《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唐代文学研究》第十四辑收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9、《20世纪以来刘禹锡思想、文学研究述论》(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60、《明清诗坛论争与元和诗歌选录——以元和十大诗人诗的入选和体裁分佈为中心》(合),《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转载。
161、《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以元佑贬谪文人群体为论述中心》(合),《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收录。
     收入《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中国社科出版社2012年版。
162、《从“浅俗”之否定到多元之阐释——清前中期白居易诗接受的阶段性变化及其要因》,《复旦学报》2010年第5期。
     人大複印资料 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转载。
163、《从选本看元和诗歌在唐宋金元的传播接受——以元和十大诗人作品入选率及其变化为中心》(合),《求是学刊》2010年第5期。
     收入《视界与方法——中国文学研究十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4、《名篇与选本——以元和十大诗人被选诗为中心的定量分析》(合),《学术论坛》2010年第9期。
165、《论吴梅村对元白长篇的创作接受——兼论梅村体与长庆体之异同》,《文史哲》2010年第6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3期转载。
166、《明中后期对白居易诗接受向度的承接与转变》,《人文中国学报》第16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九月版。
167、《论杜甫格律组诗的艺术开创》(合),《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

168、《柳宗元古近体诗与表述类型之关联及其创作动因》,《文学遗产》2011年第3期。
     收入《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69、《A Controversial Poet,a Forgotten Dynasty Poets’ Reception of Bai Juyi and Its Hixtorical Significance》, 《Fe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2011.1
170、《一位有争议的诗人与一个被忽略的朝代——金源诗人对白居易的接受及其诗史意义》,《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2期。
171、《破自我中心,成大方之家》,《读有所得》4,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72、《从闻鸡起舞到击楫中流》,《读有所得》6,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73、《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提4期。
174、《东西方早期弃逐故事的基本形态及其文化内涵》,《陝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175、《唐五代田园诗创作情形之定量分析》(合),《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6期。
176、《打量文化江南的诗意眼光》,《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2日。《燕赵学术》2012年春之卷。
177、《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弃子逐臣之作——〈小弁〉作者及本事评议》,《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收入《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178、《上古弃子废后的经典案例与经典文本——对宜臼、申后之弃废及〈诗经〉相关作品的文化阐释》,《学术研究》2012年第4期。
     收入《傅璇琮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
179、《水漫金山与传说的合成》(上,合),《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3期。
180、《水漫金山与传说的合成》(下,合),《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4期。
181、《从辨体思想看明清诗学对韦、柳五古之接受》(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82、《〈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
     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期转载
183、《说元白》,《中唐文学会报》2012年。
184、《〈全宋文〉所收碑志文补遗五篇》(合),《长江学术》2012年第4期。
185、《〈小雅·四月〉本义考述》,《创大中国论集》第16号,2013年3月。
186、《〈离骚〉男女君臣之喻新论》,《创大中国论集》第16号,2013年3月。
187、《辨两个傅汝舟的混淆与误用》(合),《东南大学学报》2013年3期。
188、《西湖断桥与传说的聚焦——论白蛇传说与断桥的关联》(合),《东吴文化遗产》第四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
189、《〈离骚〉与早期弃逐诗之关联及承接转换》,《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2期。收入《中国楚辞学》第二十一辑,学苑出版社2015年版。
190、《〈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文摘报》2013年6月20日《学林漫步》摘要。收入《川合康三教授荣休纪念文集》,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 。
191、《弃逐视野下的骊姬之乱及其文化意义——以申生之死、重耳出亡为中心》,
    《江汉论坛》2013年第7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摘要。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11期转载
192、《逐臣南迁与“惟以告哀”》,《社会科学》2013年11月。
193、《唐人作诗是否拗救,这是一个问题》,《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4期。
194、《魏晋政权与金墉城的意蕴嬗变》(合),《安徽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95、《离骚的象喻范式与文化内蕴》,《文学评论》2014年第2期。
     人大複印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10期转载。
196、《E考据与文史研究》,《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2014年2月17日。
197、《儒家孝文化的两种价值取向》,韩国成均馆大学校《儒教文化研究》第二十一辑。2014。2
198、《英雄·孝子·准弃子——虞舜被害故事的文化解读》,《文学遗产》2014年第3期。
     收入《西湾·珞珈论学集》,台湾中山大学2015年版;《扬葩振藻集》,陝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年版。
199、《历史与传说间的文学变奏——伯奇本事及其历史演变考论》,《文史哲》2014年第4期。
200、《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与文化导论》,《学术研究》2014年第4期。
     人大複印资料 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7期转载。
201、《E考据与文史教学的应对方略》,《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0期。
收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02、《唐五代乐府诗创作情形之定量分析》(合),《乐府学》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03、《导向与开拓:《文学遗产》与古代文学研究 ——以《文学遗产》十年(2004~2013)刊文为例》(合),《文学遗产六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04、《也说“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写作》2015年第4期。
     收入《大学语文论坛》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05、《探寻美的历程》,《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9期。
206、《一部慎终追远、辨章学术的力作——读王齐洲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2日。
207、《唐碎叶与安西四镇百年研究述论》,《浙江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208、《“元白”并称与多面元白》,《文学遗产》2016年第2期。
     收入《明月天山——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出版2018年版。
209、《柳宗元的书法造诣与传承论略》,《文艺研究》2016年第4期。
     人大複印数据J7《造型艺术》2016年第4期全文转载。
210、《回归:流亡者的心理情结与逻辑展演》,《求索》2016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16年第18期摘要。
211、《注目历史星空那道异彩——〈汉月边关万古情—昭君与昭君文化〉读后》,《中文论坛》第三辑,长江出版社2016年版。
212、《中古胡姓家族之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合),《文史哲》2016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1期收录。范兆飞《2016年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评论。
213、《读唐诗学书系》,《学术界》2016年第7期。
214、《笛赋伪作性质的几点思考》,《河南师大学报》2016年第4期。
215、《元白并称考论》,《唐代文学研究》第十六期,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版。
216、《尊体:严羽本色理念及其四大要素》(合),《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7年4期摘要。
217、《灞桥风雪驴子背——一个经典意象的多元嬗变与诗画解读》(合),《文艺研究》2017年第1期。
     人大複印资料 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转载。
218、《一代骚坛唱大风》,《光明日报·文史哲週刊·文学遗产》,2017年2月20日。
219、《方法与创新——以文学研究为中心》,《中文论坛》2017年第1期。
220、《佛学影响与儒者情怀》,《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221、《逆境超越与悲秋情怀》,《刘禹锡研究》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222、《贬官与地域——计量学视野下的唐代流贬文学》,韩国《济州岛研究》2017年第8期。
223、《唐宋文学研究的异域景观》,《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7年。
224、《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他者视野》,《新疆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225、《在诗与生活间寻找对接》,《人民政协报》2018年4月16日。
226、《唐人诗文及史书中之商颜考》,《文学遗产》2018年第1期。
     收入《柳宗元研究论文选粹》,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227、《当年传道情何限,遥忆师门数仞牆》,《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年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228、《柳宗元与长安》,《柳宗元研究论文选粹》,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譯著、譯文
1、《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合),中華書局2001年版。
2、《白居易和陶淵明》,《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7年。
3、《民間故事的形態學與變形論》,《結構主義神話學》, 陝西師大出版社1988年版。
4、《中國古典詩中的春和秋》,《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5輯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收入《中國文學批評史學術檔案》,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5、《〈史記〉中所表現的司馬遷的因果報應思想和命運論》,《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讀〈刺客列傳〉——主題與變奏》,《司馬遷與史記論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客寓的詩思——認識李白的基準》,《湖北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中國李白研究》2000年收錄。 
8、《李白的長安體驗——關於兩度進京說的諸問題》,《漳州師院學報》 1999年第4期。
9、《“謫仙人”之稱謂及其意義》,《荊州師院學報》2000年第1期。
   人大報刊資料J2《中國古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10期轉載。
10、《作者之夢與讀者之夢》,《長江學術》第9輯,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科研成果

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及在研科研项目多项。有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学术奖。曾荣获五个一人才、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励和称号。

主要著作

1、《楚辞研究集成——楚辞评论资料选》(合),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该书所属之“羊角丛书”获国家“金钥匙”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图书优秀奖。《书讯报》、《北京晚报》、《中国图书评论》分别发表书评。
3、《十年生死两茫茫——古代悼亡诗百首译析》(合),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李白诗歌鉴赏》(合),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版。
   获陝西省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
   书评:见《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
6、《桃花扇新编》(合),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书评:《勾勒庄骚的历史足迹》,载《书品》2001年第5 期。
8、《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合),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33-236页。
9、《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版。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37-240页。
10、《唐代诗学》(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书评分载《文艺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号。
   《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第五卷著作提要,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251-253页。
11、《司马相如传》(合),东方出版社2001年3月版。
12、《人与自然的对话》(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书评分载《中华读书报》、《淮阴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3、《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4、《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书评:
   《一篇博士论文  一个研究研究领域——尚永亮先生〈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读后》,载《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
   《与古之贤士大夫同体震颤——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12月10日。
   《谁看秋月春风——从颠峰坠落的贬谪文人》,载《中国书报刊博览》,2004年2月21日。
   《古典文学研究的拓展与创获——评尚永亮先生〈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载《人民政协报》2004年6月10日。
   《从庙堂到江湖的人生咏歎——评〈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载《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9期。
   《在大视野中逼近研究对象——评尚永亮〈贬谪文化和贬谪文学〉》,载《古籍研究》2005。
   《弃子逐臣:一个结构性隐喻》,《光明日报》2005年8月22日。
   《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述评与省思——以历史、政治主题及理论建构为中心》,《文史哲》2010年第5期。
15、《唐代诗歌的多元观照》,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6、《李东阳评传》(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历代名家精选集·柳宗元集》(合),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18、《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主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书评:
   《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6日。
   《掷地有声,独树一帜——评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 《长江学术》2008年2期。
   《贬谪文化的当代阐释——评〈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5期。
   《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读后,《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8。
   《失意群体与苦难文学的深层透视——〈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读后》,《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2期。
   《尚永亮主撰〈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日本中国文史研究会编《中国文史论丛》第5号,2009年3月。
   《评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11年第1期。
19、《唐诗艺术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书评:
   《诗歌教学的知性分析与感性引导——读尚永亮〈唐诗艺术讲演录〉》, 载《中国韵文学刊》2009年第3期。
   《深入浅出,金针度人——评尚永亮教授的〈唐诗艺术讲演录〉》,《长江学术》2009年第3期。
   《赏论结合,授人以渔》,《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深入浅出的技巧和境界》,《淮阴师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0、《唐诗三百首读本》(合),岳麓书社2010年版。
21、《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上下册,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书评:
   《寻研究找文学传播接受的突破口》,《长江学术》2011年第2期。
   《为接受史辩护——〈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的学术意义》,
   《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3期。
   《沉潜深入,体大虑精——评尚永亮先生等著〈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1期。
   《建构文学接受史研究的范式——尚永亮〈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的方法论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12.1
   《唐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新进境与新标杆——尚永亮教授〈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读后》,《长江学术》2012.2
   《元和诗人文学生命沉浮录——读尚永亮先生的《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12.4
   《接受史:为文学、文化史提供另一种参照系——读〈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燕赵学术》 2012年2期
   《新书选评·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2。
   《探索文学传播接受研究的路向——武汉大学“文学传播接受研究高端论坛”综述》,《文学遗产》网路版、《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简介。
22、《经典解读与文史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23、《名家精注精评本·柳宗元集》(合),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
24、《唐诗艺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书评:
   评《唐诗艺谭》,《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年号。
25、《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理论与实践》,新文丰出版公司,2016年版。
26、《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书评:
   《品味唐人的诗化生活》,《湖南日报》,2017年6月16日。
   《从古至今,人生离不开考试》,《中国科学报》2017年6月9日。
   《诗映大唐春》,《宁波日报》,2017年7月7日。
   《裁文为舟,重访大唐桃花源》,《中华读书报》2017年7月25日。
   《大唐的样子 诗人的真实》,《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04日。
   《人歌小岁酒 诗映大唐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8日
   《大唐花舞 千年诗约》,《长江日报》2018年6月5日。
    评《诗映大唐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8年号。
   《诗的唐朝,唐朝的诗——<诗映大唐春——唐诗与唐人生活>读后》,《光明日报》,2018年8月19日。
27、《贬谪文化と贬谪文学——中唐元和の五大诗人の贬谪とその创作を中心に》,东京:勉诚出版,2017年版。
28、《中国古代文史经典读本·柳宗元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29、《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的文化学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书评:
   《文化学视野裡的上古弃逐文学——评尚永亮新著<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的文化学考察>》,《中华读书报》2018-02-28
   《上古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新推进——评尚永亮先生<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的文化学考察>》,《古籍新书报》2018.3.26
   《尚永亮在“弃逐文学”根部看到的》,《博览群书》2018年02期。 
   《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新成果——评尚永亮<弃逐与回归——上古弃逐文学的文化学考察>》,《人民政协报》2018.8.27

三、主编、参编著作
1、《司马迁与〈史记〉论集》(主编),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古典名著精华》6册(主编),陝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3、《青少年史通》10册(主编),未来出版社1994年版。
4、《明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宋诗话全编》(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唐诗观止》(主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先秦两汉文观止》(主编),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诸子百家金言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
9、《中国文学史》(参编,撰写隋唐文学卷第六、七、八、九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科成果特等奖。
10、《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版。
   修订版,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
11、《高等语文》(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中国文化奇人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3、《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一、二、三辑(主编之一),中华书局2006、2007、2011年版。
14、《唐宋诗分类选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5、《先秦汉魏六朝诗歌精选》(主编),陝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大学语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成果,高校公共课精品教材。
   《大学语文》第二版,2015年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17、《大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18、《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主编),武汉出版社2015年版。
19、《柳宗元研究论文选粹》,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
20、《中华古典诗词比兴转义大辞典》(领衔撰稿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1、《柳宗元研究论文选粹》(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年版。
    此外,分别参加《唐诗鉴赏辞典》、《写作大辞典》、《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中华古典诗文比兴转义大词典》等十馀部书籍的撰稿工作。

个人荣誉

1.《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获1981年陕西省社科论文优秀奖。
2.《生命在西风中骚动——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之秋的双向考察》,该书所属之“羊角丛书”获国家“金钥匙”奖一等奖、第二届“希望杯”图书优秀奖。
3.《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获陕西省1996年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
4.《唐代诗学》,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2001。
5.《忠奸之争与感士不遇》,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
6.《寓意山水的个体忧怨和美学追求》,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
7.《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
8.《论“以意逆志”说之内涵.价值及其对接受主体的遮蔽》,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
9.《元和体原初内涵考论》,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
10.《数据库、计量分析与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武汉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2009。
11.《元和诗歌双向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等级,2007。
12.《中国文学史》(参编),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科成果特等奖。
13.分别获2004、2006、2007、2008年湖北省优秀硕士、博士、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入选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五个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