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男,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
中文名 刘传江 领域 经济学
性别 所在单位 武汉大学
所在部门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人口与经济发展、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人物简介

教育背景:
博士,政治经济学,武汉大学(1994—1997年);
硕士, 人口经济学, 武汉大学 (1987—1990年);
学士, 政治经济学, 武汉大学 (1983—1987年)。
 
工作经历:
经济研究所教授,武汉大学,2000年6月—至今;
经济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2005年9月—2013年7月;
《经济评论》副主编,武汉大学,2000年1月-2007年12月;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1998年4月-2005年9月;
经济研究所副教授,武汉大学,1997年9月—2000年6月;
访问研究学者,美国爱荷华大学,1995年7月—1996年2月;
人口研究所讲师,武汉大学,1992年10—1997年9月;
​人口研究所助教,武汉大学,1990年7月-1992年9月。
 
学术兼职:
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2014.9—);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人口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3-);
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8.9-);
中华发展经济学研究会理事(2007.6-);
湖北省农村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2005.10-);
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2008.10-);
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2004.6-);
湖北省经济学界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2004.12-);
湖北省老年学会副会长(2005.1-);
湖北省委三农研究院特邀研究员(2012.5-);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室主任(2000—);
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2005.5-);
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5-);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2004-);
社会兼职:民建湖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2002-2006);
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2003-2013);
民建武汉市委副主委(2006.3-);
民建湖北省委常委(2012.5-);
武汉市政协常委(2012.1-);
湖北省政协委员(2007.12-);
湖北省地税局特邀执法监督员(2006-2008);
湖北省就业促进会就业专家(2008.12-);
荆门市市委市政府会社经济发展咨询专家(2007.5-);
武汉市委统战部两型社会建设咨询专家(2008-);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咨询专家(2009-2011);
黄冈市商务局副局长(2014.1-2015.1,挂职)。

代表性论文

1.《不一致的意愿与行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参与探悉》,《中国人口科学》2012(2);
2.《从业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贡献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5(2);
3.《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
4.《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
5.《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6.《基于核心资本变迁的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7.《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农民工隐性户籍墙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3)
8.《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
9.《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竞争力动态关系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7);
10.《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
11.《强“波特假说” 存在产业异质性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
12.《迁徙条件、生存状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进路》,《改革》,2013(4);
13.《重新重工业化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
14.《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经济学家》,2009(10);
15.《我国中部六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分解分析》,《技术经济》,2012(12);
16.《山西省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技术经济》,2013(1);
17.《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03(4);
18.《从前三批新试验区的探索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改革方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3);
19,。《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吉林大学社科学报》,2010(3)。

科研成果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的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研究”(2010-2012),批准号:7097309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999-2001),批准号:79800011;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镇化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2009-2012),批准号:08AJY017;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中部地区低碳产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2012-20014),批准号:11JJD790031;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民工潮的问题、前景与对策研究”(2003-2005),批准号:02JAZJD790023;
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新世纪中国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民发展研究”(2005-2007),批准号:NCET-04-0672;
7.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战略”(2002-2004),批准号:01JB790023;
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与政策研究”(2008-2010),批准号:07JA840016;
9.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农村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2000-2001);
10.国家人口和计生委项目“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研究”(2010-2011);
11.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项目“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支持两型社会建设研究”(2010);
12.世界银行项目“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2006-2007);
13.民建中央招标项目“新世纪农民工问题与农民工市民化对策”(2006);
14.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布局研究”(1997-2000);
15.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北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010-2011);
16.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2003-2005);
17.美国HenryLuce基金会项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研究”(1997-2000);
18.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开放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土地集约利用制度研究”(2003-2004);
19.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重点项目“乡城人口转移与城乡协调发展”(2005-2006);
20.中国立信风险管理研究院招标项目“城镇就业风险研究”(2006-2008)。

主要著作

1.刘传江、杨艳琳主编,中国经济和谐发展论丛,科学出版社,2013-2016;
2.简新华、刘传江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丛书,科学出版社,2003-2005;
3.刘传江等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4.刘传江等著,《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4;
5.刘传江等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6.刘传江等著,《生态文明的产业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7.刘传江著,《中国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8.刘传江等著,《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9.刘传江、董延芳,《农民工代际分化、行为选择与市民化》,科学出版社,2014;
10.辜胜阻、刘传江,《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1.联合主编,《跨世纪的迁徙——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个人荣誉

1.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研究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2002;
2.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研究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2009;
3.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研究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1)、二等奖(3),2013;
4.首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1994);
5.第四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07);
6.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2010);
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全国人口统计分析优秀报告一等奖(1994);
8.湖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
9.湖北省首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10.湖北省政府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普查统计分析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
11.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
12.湖北省政协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优秀成果特等奖(2000);
13.武汉市政协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2007);
14.第四届董辅礽经济科学奖(2007);
15.武汉大学万德莱跨世纪人才奖(1999);
16.北京大学第四届马寅初人口科学奖(1997)
17.湖北省第二届优秀博士论文(2000);
18.中南地区第22届优秀图书等奖(2000)
19.华东地区第24届优秀图书一等奖奖(2000)
20.湖北省人口安全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21.湖北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
22.湖北省人口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
23.入选武汉大学“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1999);
24.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