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男,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文名 孙晓军 领域 心理学
性别 所在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所在部门 心理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同伴交往;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

人物简介

教育经历:
2014.10-2015.10,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访学;
2008.9-2008.12,香港中文大学交流学习;
2006.9-2009.6,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3.9-2006.6,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9.9-2003.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心理学学士学位;
 
学术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委会委员、秘书;
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
湖北省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理事;

代表性论文

#共同第一,*通讯作者
1.Niu, G. F#., Zhou, Z. K., Sun, X. J*., Yu F., Xie, X. C., Liu, C.Q., Lian, S.L (2018). Cyber-ostracism and its relation to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ptimism.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3, 105-109.
2.Geng-feng Niu, Yi-jun Luo, Xiao-jun Sun, Zong-kui Zhou, Feng Yu, Shen-long Yang, Liang Zhao. (2018). Qzone use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31, 58-62.
3.Xiao-jun Sun, Geng-feng Niu, Zhi-qi You, Zong-kui Zhou, & Yun Tang. (2017). Gender,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coping on different stages of depression sever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9, 177-181.
4.Niu, G. F#., Sun, X. J#., Subrahmanyam, K., Kong, F. C., Yuan, T., Zhou, Z. K. (2016). Cue-induced craving for Internet among Internet addicts. Addictive Behaviors, 62, 1-5.
5.Niu, G. F#., Sun, X. J#., Tian, Y., Fan, C. Y., Zhou, Z. K. (2016). Resilience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stracism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9, 77-80.
6.Sun, X., Tian, Y., Zhang, Y., Xie, X., Heath, M. A., Zhou, Z. (2015).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36(3), 227-252.
7.柴唤友, 牛更枫, 褚晓伟, 魏祺, 宋玉红, 孙晓军*. (2018). 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心理科学进展(01), 527-537.
8.连帅磊, 孙晓军*, 牛更枫, 周宗奎. (2017). 社交网站中的上行社会比较与抑郁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及性别差异. 心理学报(7), 941-952.
9.孙晓军, 柴唤友, 牛更枫, 崔曦曦, 连帅磊, 田媛.(2017).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4), 129-136.
10.孙晓军, 童媛添, 范翠英. (2017). 现实与网络社会排斥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02), 169-174.
11.徐欢欢#, 孙晓军#, 周宗奎, 牛更枫, 连帅磊.(2017). 社交网站中的真实自我表达与青少年孤独感: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2), 138-141.
12.魏祺, 孙晓军*, 连帅磊, 宋玉红. (2017). 社交网站使用对体像满意度的影响:体像比较的中介作用和自我客体化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04), 920-926.
13.周宗奎, 刘庆奇, 杨秀娟, 孙晓军*. (2017).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与行为研究(02), 155-161.
14.周宗奎, 连帅磊, 田媛, 牛更枫, 孙晓军*. (2017). 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03), 297-306.
15.杨秀娟, 周宗奎, 孙晓军, 刘庆奇, 连帅磊. (2017). 社交网站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抑郁: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 489-493.
16.刘庆奇, 张晨艳, 孙晓军, 牛更枫, 周宗奎. (2017). 被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介效应分析. 心理科学(03), 678-684.
17.连帅磊, 田媛, 孙晓军, 张晨艳. (2017). 主动性社交网站使用与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关系:积极反馈和人际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02), 197-204.
18.牛更枫#, 孙晓军#, 周宗奎, 孔繁昌, 田媛. (2016). 基于QQ空间的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 心理学报(10), 1282-1291.
19.孙晓军, 连帅磊, 牛更枫, 闫景蕾, 童媛添, 周宗奎. (2016). 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1), 32-35.
20.柴唤友, 孙晓军*, 牛更枫, 崔曦曦, 连帅磊. (2016). 亲子关系、友谊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间接效应模型及性别差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 531-534.
21.崔曦曦, 孙晓军*, 牛更枫. (2016).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友谊质量的影响: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03), 294-300.
22.牛更枫, 孙晓军, 周宗奎, 孔繁昌, 范翠英, 魏华. (2016). 网络相关文字刺激和压力对网络成瘾者线索诱发渴求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04), 495-502.
23.牛更枫, 孙晓军, 周宗奎, 田媛, 刘庆奇, 连帅磊. (2016). 青少年社交网站使用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影响: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01), 97-102.
24.刘庆奇, 孙晓军, 周宗奎, 牛更枫, 孔繁昌, 连帅磊. (2016). 社交网站真实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和一般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02), 406-411.
25.罗青, 孙晓军, 田媛, 胡祥恩, 周宗奎. (2016). 大学生羞怯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教育研究与实验(03), 87-92.
26.张永欣, 孙晓军, 丁倩, 陈武, 牛更枫, 周宗奎. (2016). 儿童人格特质对孤独感的影响:友谊质量的中介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1), 60-63.
27.孙晓军, 赵竞, 周宗奎, 谢笑春, 童媛添. (2015).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发展与教育(2), 129-136.
28.孙晓军, 赵竞, 周宗奎, 陈武, 鲍娜. (2015). 时间管理倾向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网络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03), 410-413.
29.刘庆奇, 孙晓军, 周宗奎, 牛更枫. (2015).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影响:线上积极反馈的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6), 1094-1097.
30.牛更枫, 鲍娜, 范翠英, 周宗奎, 孔繁昌, 孙晓军. (2015).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自尊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04), 939-945.
31.牛更枫, 鲍娜, 周宗奎, 范翠英, 孔繁昌, 孙晓军. (2015). 社交网站中的自我呈现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05), 563-570.
32.牛更枫, 周宗奎, 孙晓军, 范翠英. (2015). 网络匿名性和同伴网络偏差行为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11), 73-78.
33.周宗奎, 孙晓军, 赵冬梅, 田媛, 范翠英. (2015). 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01), 62-70.
34.孙晓军, 牛更枫, 周宗奎, 魏华, 刘勤学. (2014). 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06), 1397-1403.
35.孙晓军, 张永欣, 周宗奎. (2013). 攻击行为对儿童受欺负的预测:社会喜好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 心理科学(02), 383-389.
36.孙晓军, 郑晓燕, 周宗奎. (2013). 留守中学生友谊质量和孤独感的关系:个人力的中介作用. 教育研究与实验(04), 75-79.
37.牛更枫, 郝恩河, 孙晓军*, 周宗奎. (2013). 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6), 1022-1025.
38.赵竞, 孙晓军*, 周宗奎, 魏华, 牛更枫. (2013). 网络交往中的人际信任. 心理科学进展(08), 1493-1501.
39.牛更枫, 孙晓军*, 周宗奎, 魏华. (2013). 网络成瘾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03), 1104-1111.
40.谢笑春, 孙晓军*, 周宗奎. (2013). 网络自我表露的类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02), 272-281.

科研成果

主持科研项目(近5年):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我在社交媒介中的扩展及其适应功能:行为和神经层面的证据.(31872781),项目负责人,在研;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青少年网络交往的心理效应研究:对现实交往的代偿或抑制?(31400887),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3、主持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数字化生态下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基于社交网站使用的视角,项目负责人,在研;
4、主持国防科技创新特区精准选拔与高效训练技术主题项目:基于不同年龄起点的精准选拔技术研究(18-163-15-ZT-011-02),项目负责人,在研;
5、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童年期亲子互动、同伴交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11YJC190020),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6、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同伴交往对家庭功能缺失的青少年心理社会适应的保护机制研究(EHA090426),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7、主持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自主科研项目:信息化时代对中小学生同伴交往和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2016-04-012-BZK01),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8、主持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培育性项目: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自我发展的影响,项目负责人,在研;
9、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中美儿童同伴交往的跨文化研究(2011LS048),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10、主持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青少年网络交往的心理效应研究(2014A004),项目负责人,已结题;

参与科研项目(近5年):
1.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基础性数据库构建研究”(11&ZD151)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的体系构架、集成及示范应用”(2006BAK11B00);
2.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校园安全行为检测体系框架、集成与示范应用”(2011BAK08B05);
3.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面向个体的网络行为分析、监管与保护技术研究”(2011BAK08B03);
4.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专项子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2006FY110400);
5.参与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自杀/抑郁症的分子遗传学和预警基因芯片的合作研究”(2010DFA31790);
6.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童年期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中美比较研究”(30270473);
7.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伴交往对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适应的助长和抑制:追踪研究”(30870778);

主要著作

1.Xiaojun Sun & Kaveri Subrahmanyam. Media use and youth well-being. In L. Reinecke & M. B. Oliver. (Ed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edia use and well-being. Taylor & Francis Group: New York and London. 2016;
2.孙晓军,赵景欣,雷江华. 《特殊处境儿童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
3.高闯, 孙晓军译. 《心理学视角的网络空间:理论、研究与应用》,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4.范翠英, 孙晓军.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个人荣誉

2016年 获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本科教学创新奖一等奖;
2015年 获第六届朱智贤心理学奖;
2011年 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11年 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0年 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0年 获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9年 获第七届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9年 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8年 获湖北省自然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2007年 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