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男,汉族,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人,生于1957年8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湖北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省行政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中文名 钟书华 领域 管理学
性别 所在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
所在部门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人物简介

教育背景:
1982年本科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

代表性论文

一、期刊文章
1、东湖新兴产业开发区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与发展》,1986年第1期。
2、从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探讨西部地区技术引进的方式,《科学·经济·社会》,1987 年第2期。
3、技术与经济区域开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8年第1期。
4、我国智密区建设刍议,《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第2期。
5、我国现行科技奖励体制存在的问题,《科技管理研究》,1989年第2期。
6、澳大利亚的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深圳特区科技》,1990年第3期。
7、澳大利亚最大的科研组织——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学研究》,1990年第2期。
8、澳大利亚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科技管理咨询》,1990年第10期。
9、澳大利亚的工业研究与发展,《科技管理研究》,1990年第3期。
10、 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几个重点,《开发研究》,1990年第3期。
11、 澳大利亚企业技术引进受到的限制,《引进与咨询》,1991年第1期。
12、 澳大利亚现行的技术创新政策,《外国经济与管理》,1991年第8期。
13、 澳大利亚政府的科学技术管理,《科技管理研究》,1991年第3期。
14、 区域经济比较研究,《开发研究》,1991年第3期。
15、 技术地理:一门即将产生的边缘学科,《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16、 澳日科技、经济合作的新构想,《城市开发》,1991年第7期。
17、 澳大利亚政府的技术创新资助管理,《中国软科学》,1992年第6期。
18、 我国科技奖励设置若干问题探讨,《研究与发展管理》,1992年第4期。
19、 DSTO新近的研究成果及商业活动,《现代兵器》,1992年第4期。
20、 澳大利亚各州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若干对策,《外国经济与管理》,1992年第4期。
21、 科技奖励中的时空效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2年第11期。
22、 科技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2年第5期。
23、 论科技奖励的竞争机制,《科学管理研究》,1992年第4期。
24、 澳大利亚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与发展》,1992年第3期。
25、 科技奖励评审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与发展管理》,1993年第2期。
26、 澳大利亚初级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亚太经济》,1993年第2期。
27、 论时间效应及其与科技奖励的关系,《科研管理》,1993年第1期。
28、 澳大利亚初级产业的研究与发展,《科学管理研究》,1993年第5期。
29、 澳大利亚通讯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技术进步》,1994年第1期。
30、 澳大利亚有关“国家职责”的科技研究,《科研管理》,1994年第4期。
31、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动向分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2、 软科学成果评价的四个要素,《中国软科学》,1995年第9期。
33、 培育咨询市场,发展咨询产业,《中国科技论坛》,1995年第6期。
34、 国外咨询业的发展,《外国经济与管理》,1995年第8期。
35、 东亚技术共同体:一个明智的选择,《科学学研究》,1995年第1期。
36、 企业高新技术开发的切入点选择,《科技管理研究》,1995年第1期。
37、 近年来我国科技奖励的新发展,《科技导报》,1995年第9期。
38、 科技工业园本质初探,《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11期。
39、 科技奖励异议现象与根源,《中国科技奖励》,1996年第2期。
40、 科技奖励评审系统的前馈控制,《系统辩证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1、 国外科技工业园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及问题,《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年第11期。
42、 科技工业园发展理论述评,《软科学》,1996年第3期。
43、 决策效益评估的几个问题,《软科学》,1996年第1期。
44、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现状及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6年第8期。
45、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兴起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科学学研究》,1996年第2期。
46、 我国咨询产业的发展与管理,《科学管理研究》,1996年第2期。
47、 科技工业园的进化,《科学·经济·社会》,1996年第4期。
48、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存在的问题,《科技开发动态》,1996年第2期。
49、 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科技管理研究》,1996年第6期。
50、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产生、特点及影响,《科技导报》,1996年第7期。
51、 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奖励的性质,《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2、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与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声誉与强度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第12期。
53、我国科技奖励中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现状简析,《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4期。
54、 咨询市场的特征、运行机制及管理,《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7期。
55、 关于我国民间科技奖励活动的管理建议,《中国科技奖励》,1997年第1期。
56、 影响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诸因素探析,《软科学》,1997年第4期。
57、 科技工业园的进化,《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8、 科技奖励的社会分层过程,《科学学研究》,1997年第1期。
59、 论科技奖励的对象及分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年第5期。
60、 中英日德美咨询市场类型比较,《科技管理研究》,1997年第6期。
61、 我国咨询市场现状分析,《科技导报》,1997年第8期。
62、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若干问题,《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63、 中英日德美咨询市场规模比较,《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4、 自然辩证法教学中的继承与超越,《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6期。
65、 我国民间科技奖励与国家级科技奖励的声誉与强度问题,《中国科技奖励》,1998年,第3期。
66、 信息化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载《电脑之辩》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67、 中、英、日、德、美咨询市场运行机制比较,《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年第1期。
68、 我国咨询市场竞争机制初探,《软科学》,1998年第3期。
69、 技术联盟:类型、效益与成本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第8期。
70、 科技奖励的动力与运行机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第6期。
71、 咨询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年第5期。
72、 论咨询市场的管理手段,《武钢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73、 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文化背景分析,《软科学》,1999年第S1期。
74、 咨询价格模式评析,《软科学》,1999年第S1期。
75、 我国咨询市场管理初探,《理论月刊》,1999年第Z1期。
76、 企业技术开发合作决策分析,《科研管理》,1999年第4期。
77、 科技奖励的效应理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年第4期。
78、 咨询市场的概念和分类初探,《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79、 美日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与合作,《科技管理研究》,1999年第3期。
80、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科技管理研究》,1999年第1期。
81、 我国咨询市场管理模式的选择,《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82、 企业技术联盟:概念、本质及动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2期。
83、 企业技术联盟:风险与防范,《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0期。
84、 技术创新组织的比较分析,《软科学》,2000年第2期。
85、 企业技术联盟初探,《企业技术进步》,2000年第4期。
86、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现状分析,《科研管理》,2000年第4期。
87、 产业界对企业技术联盟的认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第3期。
88、 美、日、欧盟企业技术联盟发展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89、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11期。
90、 培育和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战略意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第9期。
91、 美国的企业技术联盟,《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第5期。
92、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行为,《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第2期。
93、 企业技术联盟评估指标体系初探,《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94、 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01年第2期。
95、 构建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协调机制,《软科学》,2001年第4期。
96、 欧盟的企业技术联盟,《软科学》,2001年第1期。
97、 企业技术联盟成本及其分配,《科研管理》,2001年第4期。
98、 企业技术联盟效益及其分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6期。
99、 绿色冲突:形式、特点及对策,《科学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00、构建企业技术联盟的强化机制,《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1期。
101、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第1期。
102、企业技术联盟的风险分配,《科技管理研究》,2001年第4期。
103、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文化背景分析,《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第2期。
104、中外科技奖励制度比较,《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第1期。
105、同行评议:科学共同体的民主决策机制解析,《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年第1期。
106、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形式及选择,《科研管理》,2002年第5期。
107、日本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科技与管理》,2002年第4期。
108、经济全球化中的技术创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10期。
109、美、日、欧盟绿色技术创新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7期。
110、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运行,《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4期。
111、美国绿色技术创新现状及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12、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科技导报》,2002年第5期。
113、绿色技术,《今日科技》,2002年第2期。
114、企业技术联盟的公平分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15、欧盟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6期。
116、生态工业园区内工业链特征分析,《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17、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宏观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4期。
118、选择理论:科技园区区位的新视角,《中国高新区》,2003年第12期。
119、日本绿色产业的发展趋势,《企业技术进步》,2003年第1期。
120、企业技术联盟的成本控制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7期。
121、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法律制度保障,《科技与法律》,2003年第2期。
122、企业技术联盟的成本变化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11期。
123、企业技术联盟的成本构成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124、我国企业实施ISO14000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2期。
125、企业技术联盟与海尔成功之路,《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26、工业生态学与生态工业园区,《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27、企业技术联盟的理论透视,《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28、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几个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29、生态工业园区概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3期。
130、国家应急科技支撑体系框架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5期。
131、科技园区的四大发展趋势,《中国高新区》,2004年第7期。
132、科技园区的土地利用,《中国高新区》,2004年第4期。
133、科技园区未来的发展趋势,《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年第6期。
134、面向经济全球化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3期。
135、生态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经济布局的新探索,《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136、企业技术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3期。
137、政府与企业技术联盟,《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3期。
138、企业技术联盟的效益构成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5期。
139、从7-ACA项目看我国制药业的企业技术联盟,《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140、企业技术联盟的组建策略,《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第8期。
141、我国科技奖励项目奖和个人奖研究述评,《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
142、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6期。
14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MBA教育,《商学院》,2005年第5期。
144、经典力学的奠基人——伽利略,《力学与实践》,2005年第3期。
145、我国科技个人奖设置探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7期。
146、基于循环链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2期。
147、生态工业园区工业链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比较,《科技与管理》,2005年第3期。
148、企业技术联盟中的冲突及其化解,《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期。
149、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150、点击合同的行政监管,《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1期。
151、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运行与管理——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0期。
152、生态工业园区的内部结构,《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9期。
153、生态工业园区与技术创新,《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2期。
154、武汉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第10期。
155、湖北省工业污染现状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5期。
156、科学技术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57、创新体系:高新技术发展的保障——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 5期。
158、国家科技奖励中项目奖与个人奖调整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3期。
159、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4期。
160、武汉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1期。
161、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与管理》,2006年第1期。
162、基于生物种理论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8期。
163、欧盟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7期。
164、生态工业园区的区位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6期。
165、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166、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期。
167、生态工业园的微观经济价值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8期。
168、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
169、爱尔兰软件产业:市场、产品、公司及发展模式,《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6期。
170、科博会:成就、问题与对策,《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4期。
171、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年第8期。
172、国家科技计划自主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的实证分析,《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第6期。
173、中国科协的知识桥梁角色——基于“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项目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0期。
174、中国省部科技会商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9期。
175、中国省部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4期。
176、省部科技共建:背景、现状与完善,《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2期。
177、国家科技计划自主创新评价方法论,《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第6期。
178、国内“科技奖励与自主创新”研究述评,《软科学》,2008年第6期。
179、完善国家科技奖励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8期。
180、基于主体要素视角的创新集群评价——以爱尔兰信息通讯技术集群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2期。
181、创新集群:概念、特征及理论意义,《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82、企业加速器:概念、特征及意义,《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183、芬兰ICT创新网络的空间分布,《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1期。
184、国家科技奖励获奖人员的年龄结构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第1期。
185、芬兰ICT创新网络的构成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186、爱尔兰软件产业的支撑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187、自主创新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变迁的影响,《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188、学术评价机制与同行专家评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9、科技组织的竞争战略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2期。
190、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1期。
191、集聚耦合对创新集群演化的影响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3期。
192、美国企业加速器的现状、特点及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3期。
193、国外创新集群中的组织研究述评,《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年第6期。
194、创新集群:当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3期。
195、企业加速器的渊源与发展模式,《科研管理》,2009年第6期。
196、创新集群的演化动力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8期。
197、论科技举国体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2期。
198、省部科技合作:从国家科技管理迈向“国家-区域”科技治理,《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7期。
199、国内“省部科技合作、协商”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
200、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形成探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4期。
201、我国省部科技会商政策的性质及实践意义,《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9期。
202、国内“企业加速器”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0期。
203、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1期。
204、创新集群的发育、成长路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205、创新集群政策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206、我国省部科技共建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3期。
207、美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科技合作40年,《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12期。
208、企业加速器的定价机制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1期。
209、创新集群:研究谱系与分析维度,《科研管理》,2010年第6期。
210、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10年第2期。
211、1978—2008:中国高新技术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4期。
212、会商路线图——省部科技会商制度均衡的政策工具,《科学学研究》, 2010年第9期。
213、现阶段省部科技合作背景及本质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年第2期。
214、高成长性:企业加速器的毕业标准,《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6期。
215、创新集群绩效评价:以欧洲IT集群为例,《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3期。
216、我国企业加速器发展对策,《科技与管理》,2010年第6期。
217、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运营模式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6期。
218、创新集群的本质涵义及其与产业集群的区分,《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0期。
219、国内外府际科技共建比较与完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8期。
220、企业加速器的“加速”服务——基于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9期。
221、生态工业园区评价研究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6期。
222、中国高新技术政策30年: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4期。
223、我国国内关于府际科技合作的文献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0期。
224、创新集群环境评价——以北欧国家ICT集群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9期。
225、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6期。
226、国外科技奖励“激励-竞争机制”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2期。
227、辽宁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0期。
228、我国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
229、国内“高校多学科交叉研究管理”研究述评,《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期。
230、我国科技园区企业加速器的管理研究,《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第4期。
231、基于科技治理的“省部科技共建”调控,《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232、美国企业加速器的管理模式——基于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第1期。
233、《基于技术需求挖掘的创新驿站田野调查方法,《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9期。
234、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化趋势,《中国高新区》,2011年第3期。
235、企业加速器服务的四种定价方法,《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4期。
236、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情报杂志》,2011年第4期。
237、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省部科技会商制度的演进,《科研管理》,2011年第10期。
238、中国高技术企业成长性测度与评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4期。
239、论科技治理工具,《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6期。
240、论科技治理,《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第1期。
241、科技治理的模式:一种国际及国内视角,《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1期。
242、美国企业加速器的准入机制——基于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科技与经济》,2011年第1期。
243、基于区域成长环境分析的中国高技术企业成长性,《科技与管理》,2011年第3期。
244、基于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的高技术中小企业成长性测度,《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4期。
245、基于成本变动的创新集群集聚耦合现象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3期。
246、国内府际科技治理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6期。
247、国内“创新驿站评价”研究述评,《技术经济》,2011年第11期。
248、企业加速器入驻企业的选择标准,《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6期。
249、网络化治理视域下的省部产学研平台构建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50、省部产学研平台运行机制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51、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的网络设计及工作流程,《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2期。
252、企业加速器的退出方式,《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第4期。
253、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254、企业加速器的功能定位——基于美国IBA、SPARK BA、HTC等10个企业加速器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第4期。
255、国外“群集智能”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7期。
256、科学技术与中国和平崛起,《学习月刊》,2012年第19期。
257、国外“创新驿站评价”研究进展述评,《情报杂志》,2012年第1期。
258、创新网络的价值链——以加拿大ICT创新网络为例,《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年第1期。
259、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科研管理》,2012年第9期。
260、中国企业加速器发展路径研究,《科研管理》,2012年第1期。
261、世界第一个企业加速网络,《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1期。
262、欧盟创新驿站网络评价研究进展与分析维度,《科学管理研究》, 2012年第1期。
263、创新驿站的功能定位——以欧洲IRC和EEN为例,《科技与经济》,2012年第3期。
264、高层次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及其中国特色,《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3期。
265、创新驿站技术成果的社会推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9期。
266、创新驿站的综合服务——以欧洲IRC和EEN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期。
267、创新驿站企业需求挖掘的技术评估方法,《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年第6期。
268、从知识问题到创新集群知识治理:一项新的研究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5期。
269、中国创新驿站政策评价逻辑模型,《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第11期。
270、创新工场:概念、功能与启示,《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2期。
271、发展创新工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S1期。
272、企业加速网络的兴起及治理结构,《科研管理》,2013年第10期。
273、政策评价逻辑模型范式变迁,《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5期。
274、创新集群中知识、组织和制度的共生演化,《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275、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对接的功能创新研究,《科技与管理》,2013年第6期。
276、国内创新型小微企业研究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5期 277、创新驿站的综合服务——以欧洲和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2期。
278、国别地方政府研究的创新力作——《走出治理破碎化困境:法国地方政府改革研究》评介,《江汉论坛》,2013年第12期。
279、国外“绿色增长评价”研究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280、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产出与年龄分布”研究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81、创新工场组织结构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282、国内“可持续制造”研究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第8期。
283、高新区企业“孵化 - 加速”的空间和基础设施耦合对接,《科技与经济》,2014年第1期。
284、知识库和联盟库对创新集群知识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
285、创新驿站环境场概念分析与内在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286、基于产业链的生态创新,《科技管理研究》 ,2014年第5期。
287、生态创新的“专利测度”方法,《科技管理研究》 ,2014年第5期。
288、从企业孵化器到企业加速器:缘起、演进及走向,《当代经济管理》 ,2014年第4期。
289、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对接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年第16期。
290、孵化-加速对接:科技园区创新服务新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11期。
291、国外“可持续制造”研究述评,《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2期。
292、欧盟“生态创新行动计划”的项目支撑及其启示,《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5年第3期。
293、我国生态创新政策体系的价值取向及构成,《科技与管理》,2015年第4期。
294、美国国立科研机构成果处置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1期。
295、治理“为官不为”的制度和程序设计,《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第1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6、中国建筑业绿色增长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6年第4期。
297、中国渔业绿色增长转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年第4期。
298、美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处置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5期。
299、强化企业生态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当代经济管理》,第2016年第4期。
300、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所有权研究——基于美国ARS、NIH等10所科研机构,《科学管理研究》,2016年第2期。
301、智慧专业化:区域创新战略的理性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0期。
302、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智慧专业化评价——基于33个上市公司截面数据,《科技与经济》,2017年第10期。
303、创新型小微企业群集智能特性、网络关系与创新绩效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6期。
304、中国旅游业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第2期。
305、中国林业绿色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306、企业规模和所有权对工艺生态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基于重庆制造业的调查,《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
307、国外“区域智慧专业化成长”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1-28。
308、中国与欧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比较——基于《2017欧盟创新记分牌》报告分析,《科学学研究》,2018-09-15。
309、美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机制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8-09-10。
310、区域前瞻性创新政策网络构建有效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7-13。
311、国内“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18-04-20。
312、国外“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述评,《情报杂志》,2018-01-18。
313、区域前瞻性创新政策网络构建有效性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7-13。
314、国外“区域智慧专业化成长”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1-28。
315、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中国科技论坛》,2019-06-05。
316、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与时空格局演变,《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07-25。
317、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治理现代化之路,《国家治理周刊》,2019-07-10。
318、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加速”耦合对接模式,《科技创业月刊》,2019-06-25
319、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评价”研究述评,《科学管理研究》,2019-08-20
320、如何进行有效的区域创新政策内容定制,《中国科技论坛》,2019-09-05
321、国外“智慧专业化战略”研究述评,《科研管理》,2019-09-20
322、社会资本进入创新体系建设:湖北的短板与选择,《科技创业月刊》,2019-11-25
323、智慧专业化:英国超低碳汽车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启示,《生产力研究》, 2020-04-15
324、智慧专业化视角下区域资源集聚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04-24
326、加快推进湖北“新基建”,《决策与信息》,2020-09-29
327、中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科学管理研究》,2020-10-20
328、深刻理解、奋力践行科技发展新理念,《决策与信息》,2021-01-01
329、促进政府资助的科技成果有序进入市场,《国家治理》,2021-01-28
330、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及演化趋势”研究综述,《自然辩证法通讯》,2021-03-10
331、石墨烯薄膜技术发展综述——基于DII数据库的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21-03-25
332、基于DII数据库的中国石墨烯薄膜技术态势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21-05-14
333、中美日韩德图像理解技术发展比较——基于DII数据库的实证分析,《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1-05-17
334、燃料电池汽车PEMFC技术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科技创业月刊》,2021-05-25

二、报刊文章
1、澳大利亚能源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5%,《国际商报》,1992年7月30日。
2、澳大利亚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中国科学报》,1992年12月25日。
3、澳大利亚信息产业的构成,《中国科学报》,1993年5月17日。
4、地球何以自卫,《长江日报》,1993年1月19日。
5、波及欧美的“RU486 运动”,《长江日报》,1994年2月9日。
6、科学社会学—透视科学中的“社会现象”,《长江日报》,1994年3月21日。
7、人类无性繁殖,不可跨越雷池,《长江日报》,1994年3月28日。
8、科学界的"劫贫济富", 《长江日报》,1994年4月11日。
9、科学不相信“谦虚”,《长江日报》,1994年4月25日。
10、失误,千金难买,《长江日报》,1994年5月9日。
11、学派领袖,科学的“掌门人”,《长江日报》,1994年5月16日。
12、大师离不开大师“真传”,《长江日报》,1994年5月23日。
13、给论文“打分”,世界难题,《长江日报》,1994年6月13日。
14、科学竞争未必平等,《长江日报》,1994年6月27日。
15、谁是“天使宠爱的人”,《长江日报》,1994年7月11日。
16、科学家爱美,《长江日报》,1994年8月8日。
17、科学发展需“争争日上”,《长江日报》,1994年9月5日。
18、科学界如何打假,《长江日报》,1994年12月12日。
19、货币效益与非货币效益评估浅议,《社会科学报》1995年6月8日。
20、澳大利亚建筑业的改革战略,《中国建设报》,1996年2月13日。
21、大力培育我国的咨询市场,《社会科学报》,1996年10月3日。
22、当前内需不足的哲学分析,《社会科学报》,1999年8月5日。
23、“农业产业化”质疑,《社会科学报》,2000年11月2日。
24、发展企业技术联盟 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科技日报》,2000年11月10日。
25、绿色技术的本质及价值,《科技日报》,2001年3月2日。
26、政府决策应寻求群体利益公约数,《社会科学报》,2005年8月11日。
27、发挥学科优势、建设高校企业加速器,《科学时报》,2010年7月5日。
28、科学技术与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科学报》,2012年7月23日。
29、实现“中国梦”关键在行动,《中国科学报》,2012年8月27日。
30、创新工场是个新生事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13日。

科研成果

1、“我国科技奖励的运行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课题,于1993年完成(第二负责人),课题编号79070041。
2、“市场主导型R&D机构的组织发育”,物宝天华国际基金会资助课题,于1995年完成(第一负责人)。
3、“亚太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物宝天华国际基金会资助课题,于1995完成(第二负责人)。
4、“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科技奖励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课题,于1997年完成(第二负责人),课题编号95036。
5、“未来东湖科技多功能城研究”,武汉市科委委托课题,已于1996年完成(第二负责人),课题编号95601041。
6、“我国咨询市场的培育与管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已于1998年完成(第一负责人),课题编号96BJBO26。
7、“我国企业技术联盟及发展政策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9年批准立项(第一负责人),课题编号99BJYO72。
8、“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技术联盟与我国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第一负责人),课题编号01JA790104,已于2003年完成。
9、“生态工业园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年年批准立项(第一负责人),课题编号02BJY033。已于2008年完成。
10、“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研究”,湖北省高层次人才工程资助项目(第一负责人)。
11、“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2004年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第一负责人),教技司[2004]83号。
12、“国家科技计划对国家科技奖励的影响和作用研究”,2004年科技部重点科技项目(第一负责人),项目编号2004EP030002。
13、“武汉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市计委委托课题(第一负责人),2005年。
14、“国家科技奖励、科技计划与自主创新的互动研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委托项目(第一负责人),项目编号2006-研—001。
15、“‘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绩效评估研究”,中国科协委托课题(第一负责人),2008。
16、“我国‘中央—区域’科技治理研究”,2008年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点项目(第一负责人),教技委[2008]14号。
17、“创新集群的组织发育与对策研究”,湖北省软科学项目,编号2008DEA044。
18、“创新集群评价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9年批准立项(第一负责人,课题编号09BJYO81。
19、“湖北省政府应急和快速反应机制研究”,湖北省人民政府“能力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项目,2009年批准立项。
20、“企业加速器的运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项目批准号:09YJA630044。
21、 企业加速器网络治理结构及其对策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年。
22、 中国经济绿色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及交叉研究专项项目,2014年。
23、新时代湖北改革开放创新协调推进路径研究,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成果采购(2018年重点项目)。

主要著作

1、《人类面临挑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8年。
2、《科技论文写作100 问》(第一作者),新时代出版社,1992年。
3、《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第二作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智慧的撞击》(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5、《资本主义管理大辞典》(副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
6、《澳大利亚的科学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6月。
7、《激励论》(参编),华夏出版社,1995年3月。
8、《创业与高新技术》(第二作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12月。
9、《科技奖励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1996年。
10、《自然辩证法新编》(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科技奖励论》(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12、《科学技术史》(参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13、《中国咨询市场》(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中国企业技术联盟》(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科技园区管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
16、《企业技术联盟导论》(第一作者),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7、《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第一作者),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8、《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与管理》(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国家科技计划与科技奖励》(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个人荣誉

一、获奖
1、1995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科研先进工作者。 
2、1996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科研先进工作者。 
3、1996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文学院先进工作者。
4、1996年被华中理工大学评为研究生教学质量优秀二等奖。
5、1997年被华中理工大学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
6、1998年,《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一书获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1999年获华中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奖”。
8、2001年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评为“湖北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
9、2002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
10、2003年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11、2004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12、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3、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
14、2005年主讲的《科技园区管理》课件获湖北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
15、2006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16、2006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学质量优秀奖。
17、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优秀指导教师”
18、2008年被评为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19、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华为奖教金”。
20、2009年被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评选为“2009我最喜爱的导师”。
21、201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
22、2012年获湖北省科协的国家科技思想库(湖北)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议特等奖。
23、2012年被聘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
24、2012年被聘为“中国火炬创业导师”。
25、2014年被评为 《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30周年最具影响力作者。
26、2016年被华中科技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7、2021年获“湖北省发展研究奖(2018-2019年)”一等奖。
28、2021年受聘“武汉政协智库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