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女,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共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美国俄克拉荷玛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中文名 杨小敏 领域 法学
性别 所在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所在部门 法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宪法学、行政法学

人物简介

教育背景:
1999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
2003年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学位;
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2016年赴美国俄克拉荷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一年。

工作经历:
2003年7月至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师

社会兼职:
湖北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代表性论文

1.《论我国流域环境行政执法模式的理念、功能与制度特色》,《浙江学刊》2018年第2期(独撰)
2.《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的学理建构》,《法学》2016年第8期(独撰)
3.《论“混合式”公共风险监管法实施制度》,《环球法律评论》2015年第6期(独撰)
4.《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独撰)
5.《晚清司法权概念考——以宪法学为视角》,《政法论坛》2014年第5期(独撰)
6.《欧洲食品安全局的治理结构评析》,《当代法学》2013年第5期(独撰)
7.《法院改革及其宪法地位变迁》,《环球法律评论》2012年第6期(独撰)
8.《欧盟和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独立性原则之比较》,《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独撰)
9.《风险的最糟糕情境认知模式及行政法制之改革》,《法律科学》2012年第2期(第一作者)
10.《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之改革》,《浙江学刊》2012年第2期(独撰)
11.《论迁徙自由权与主权和公民身份的共生关系——以美国和欧盟为例》,《当代法学》2011年第3期(独撰)
12.《论基本权利主体在新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变迁》,《法学论坛》2011年第2期(独撰)
13.《风险规制改革的文化认知基础——以欧盟和美国的疯牛病风险规制比较为路径》,《浙江学刊》2011年第3期(独撰)
14.《风险规制与专家理性》,《现代法学》2009年第6期(第一作者)
15.《论应对“危机型”突发事件的代替性策略——“必需之法则”》,《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
16.《当代中国动员立法改革之三大转变》,《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7期(独撰)
17.《反恐背景下美国监视和情报制度的新发展》,《当代法学》2009年第2期(独撰)
18.《美国戒严法与法国围困状态法之比较》,《公法评论》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独撰)
19.《欧盟制宪的宪政理论之争》,《社会转型与公法学的使命》,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撰)
20.《农民工宪法权利的危机及其保障机制》,《新农村建设中的法治建构》,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独撰)
21.《略论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主体与方式》,《美中法律评论》2006年第8期(独撰)
22.《高等学校管理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独撰)
23.《“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凸显我国环境应急机制的六大弊端》,《法学》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
24.《国家紧急权宪法条款设计之若干核心问题探讨——以德国法为经验》,《当代法学》2005年第5期(独撰)
25.《加入WTO与我国若干宪法性问题的改革》,《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独撰)
26.《权利本位与国家赔偿法的修改》,《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独撰)
27.《透明度原则对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影响》,《行政与法》2002年第5期(独撰)

科研成果

1.《司法权在我国宪法中的演变研究》201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结项);
2.《我国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及其法制化研究》2012年,中国法学会部级项目,(结项);
3.《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研究》2010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
4.《行政应急权力的要素及其制约机制研究》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排序第二,(结项);
5.《北京城市应急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2007年,北京社科基金项目,排序第二,(结项);
6.《行政应急管理与应急的法律制度》2007年,全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排序第二,(结项);

主要著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参编)
《新中国审判独立的行政权之维探源》,《中国宪法年刊》(2019-2020),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独撰)
《改革开放40年法律制度变迁》(宪法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参编)

个人荣誉

1.论文荣获“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第五届中青年宪法学者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2.第五期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征文优秀奖;
3.一部著作荣获武汉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