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 龚天平 领域 哲学
性别 所在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所在部门 哲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伦理学原理研究、经济伦理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环境伦理学研究、政治伦理学研究

人物简介

学术经历:
2000年9月—2003年6月,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伦理学专业,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3年9月—1996年6月,华中理工大学(后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
1987年9月—1991年6月,湖北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湖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获法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3年7月—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师;
1991年7月—2003年6月,襄樊学院(后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政史系(后更名为经济与政治学院)、科研处教师;

社会兼职:
中国伦理学会理事;
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常务理事。

代表性论文

1.“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如何具有统一性?”,《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生态文明与经济伦理”,《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经济伦理学的性质与任务”,《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年8月16日;
4.“文化建设的伦理维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实现机制:经济伦理研究的应有取向”,《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2期;
6.“生态文明的伦理意蕴——一种形式伦理的探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7.“生态文明的伦理精神——一种实质伦理的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8.“生态—文化人:生态文明的人学基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9.“经济伦理内涵的反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10.“阿马蒂亚·森的‘正义’解读”,《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11.“环境保护如何进入经济伦理”,《伦理学研究》2013年第4期;
12.“论经济公正”,《江汉论坛》2013年第5期;
13.“经济伦理的实现机制”,《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11月26日;
14.“资本的伦理效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5.“论经济自由”,《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16.“论经济伦理实现的主体机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7.“社会共识与经济伦理”,《齐鲁学刊》2014年第4期;
18.“安全价值:伦理内蕴与实现机制”,《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19.“论经济平等”,《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0.“论伦理经济”,《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21.“论经济交换的伦理价值及其道德规则”,《河海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22.“正义的实现:个体的德性涵育与社会的政治建构”,《武陵学刊》2015年第1期;
23.“论波普尔对马克思道德理论的诠释与批判”,《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4.“抗战胜利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提振作用”,《伦理学研究》2015年第4期;
25.“论经济信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26.“论产权正义”,《晋阳学刊》2016年第1期;
27.“经济伦理学视域的经济合作及其实现途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28.“经济伦理如何通达现实——从亚里士多德到当代思想家的思想撷英”,《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5期;

科研成果

1.当代企业管理伦理的走向及其实现(06BZX06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中国企业经济伦理实现机制研究(12BZX07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0—0824);
4.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企业环境责任研究,湖北省社科规划基金委托项目;

主要著作

《追寻管理伦理——管理与伦理的双向价值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伦理驱动管理——当代企业管理伦理的走向及其实现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企业的环境责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人学思想寻踪与伦理理论探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企业伦理学》(合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个人荣誉

1.2006年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优秀教师;
2.武汉市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中国伦理学会第二届学术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