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湖北仙桃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 佐斌 领域 心理学
性别 所在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所在部门 心理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文化与社会心理学理论及应用、青少年儿童发展与教育、网络心理与行为等。围绕刻板印象、社会与群体认同、人际关系、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发展等主题进行了系列研究。

人物简介

教育背景 
1998.10—1999.11,英国巴斯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
1996.9—1998.10,华南师大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1986.9—1989.6,浙江大学心理系,社会与管理心理学硕士
1982.9—1986.6,华中师大教育学系,教育学学士
职业经历
2012年5月—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
2000年5月—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1994年5月—至今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2005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社会心理学分会副会长
湖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
武汉心理学会理事长
湖北省科协委员
湖北省青联常委、副秘书长、教育界别副主任
湖北省欧美同学会理事

代表性论文

[1]Xie, Z. , Wen, F. , Tan, X. , Wei, J. , & Zuo, B. . (2020). The preference for potential in competence, not in morality: asymmetric biases regarding a group's potential for moral improvement and decline. PLOS ONE, 15.
[2]Wen, F. , Zuo, B. , Wang, Y. , Wu, Y. , & Ma, S. . (2020). The (continuous) nature of perceived gender counter-stereotype: a threshold model of gender stereotype maintenanc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 1-20.
[3]Wen, F. , Zuo, B. , Xie, Z. , & Gao, J. . (2019). Boosting creativity, but only for low creative connectivity: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riming stereotypically inconsistent information on crea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4]Zuo, B. , Wen, F. , Song, J. , & Dai, T. . (2019). The characteristics, dimensions and psychological effect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ence.
[5]Zuo, B. , Wen, F. , Wang, M. , & Wang, Y. . (2019).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 the influence of counter-stereotypes on creativit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6]Jingjing, S. , Chensen, M. , Chuanhua, G. , & Bin, Z. . (2018). What matters most to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life satisfaction and school engagement: parent or grandparent?.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7, 2481-2490.
[7]Zuo, B., Wen, F., & Wu, Y. (2018). Sex differences in mate retention and mate quality enhancement: The effect of facial sexual dimorphism cues on willingness to introduce a new friend to one’s partner.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10. doi: 10.1007/s10508-018-1295-3 [SSCI]
[8]Song, J., Zuo, B., Wen, F., & Yan, L. (2017). Math-gender stereotypes and career intentions: an application of expectancy–value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45(3), 328–340. doi: 10.1080/03069885.2017.1283680 [SSCI]
[9]Wu, Y., Zuo, B., Wen, F., & Yan, L. (2016).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method effects, factorial structure and scale invariance across migrant child and urban child popula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s, 99(1), 1–11. doi: 10.1080/00223891. 2016. 1217420 [SSCI]
[10]Zhang, X., Zuo, B., Erskine, K., & Hu, T. (2016). Feeling light or dark? emotions affect perception of brightn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7, 107–111. doi: 10.1016/j.jenvp.2016.05.007 [SSCI]
[11]Song, J., Zuo, B., & Yan, L. (2016). Effects of gender stereotypes on 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a serial multivariable mediation model.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4(6), 943–952. doi: 10.2224/sbp.2016.44.6.943 [SSCI]
[12]Sun, S., Zuo, B., Wu, Y., & Wen, F. (2016). Does perspective taking increase or decrease stereotyping? The role of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4, 21–25. doi: 10.1016/j.paid.2016.01.001 [SSCI]
[13]Wen, F., Zuo, B., Wu, Y., Dong, X., & Wang, W. (2016). Reducing the effect of stereotype threat: The role of coaction contexts and regulatory fit.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9(3), 607–626. doi: 10.1007/s11218-016-9344-z [SSCI]
[14]Wen, F., Zuo, B., Wu, Y., Sun, S., & Liu, K. (2014). Red is romantic, but only for feminine females: sexual dimorphism moderates red effect on sexual attraction.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2(4), 719–735. doi: 10.1177/147470491401200404 [SSCI]
[15]Zhang, X., Li, Q., & Zuo, B. (2014). Gaze direction and brightness can affect self–reported emo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0, 9–13. doi: 10.1016/j.jenvp.2014.04.004 [SSCI]
[16]Zhang, X., Li, Q., Eskine, K. J., & Zuo, B. (2014). Perceptual simulation in gender categorization: associations between gender, vertical height, and spatial size. Plos One, 9(2), e89768. doi: 10.1371/journal.pone.0089768 [SSCI]
[17]温芳芳,马书瀚,叶含雪,齐玥 & 佐斌.(2020).“涟漪效应”与“心理台风眼效应”:不同程度COVID-19疫情地区民众风险认知与焦虑的双视角检验. 心理学报(09),1087-1104.
[18]宋仕婕,佐斌,温芳芳 & 谭潇.(2020).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及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心理学报(08),993-1003.
[19]温芳芳,佐斌,马书瀚 & 谢志杰.(2020).面孔识别的自我群体偏向. 心理科学进展(07),1164-1171.
[20]代涛涛,佐斌 & 温芳芳.(2019).情境线索对社会认知内容推断的影响. 心理科学(03),612-618.
[21]温芳芳 & 佐斌.(2019).社会分类的概念、线索及影响机制. 心理科学(02),395-401.
[22]刘晨,温芳芳 & 佐斌.(2019).以貌取人可行吗?——基于面孔的特质推理及准确性. 心理科学(01),150-156.
[23]佐斌,温芳芳,宋静静 & 代涛涛.(2019).社会分类的特性、维度及心理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01),141-148.
[24]佐斌, 温芳芳,吴漾, 代涛涛. (2018). 群际评价中热情与能力关系的情境演变:评价意图与结果的作用. 心理学报, (10), 11801196.
[25]代涛涛,佐斌, 温芳芳. (2018). 情境线索对社会认知内容推断的影响. 心理科学.
[26]潘文静, 温芳芳, 佐斌. (2018). 老年刻板印象威胁及其研究操纵, 心理科学进展, 26(9), 1670–1679.
[27]代涛涛, 佐斌, 郭敏仪. (2018). 网络表情符号使用对热情和能力感知的影响:社会临场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3), 445–448.
[28]严磊, 佐斌, 张艳红, 吴漾, 杨林川. (2018). 交叉分类及其对刻板印象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07), 1272–1283.
[29]温芳芳, 佐斌. (2018). 最简群体范式的操作、心理机制及新应用. 心理科学, (3), 713–719.
[30]佐斌, 温芳芳. (2017). 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中国科学院院刊, 32(2), 175–187.
[31]艾传国, 佐斌. (2018). 高校理工科男生对吸烟的内隐和外显态度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1), 114–116.
[32]刘峰, 佐斌. (2018). 群际接触中的群际隔离微生态. 心理科学, (1), 154–159.
[33]刘峰, 佐斌. (2017). 国外对大学生跨族群友谊的研究及对中国民族教育的启示. 民族教育研究, (3), 25–30.
[34]宋静静, 佐斌, 谭潇, 戴月娥. (2017). 留守儿童的自尊在亲子亲合和同伴接纳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1, (5), 376–381.
[35]宋静静, 佐斌, 温芳芳, 谭潇, 赵苗苗. (2017). 交叉分类对刻板印象的影响:穷富与年龄维度交叉为例. 心理学探新, 37(2), 155–160.
[36]戴月娥, 温芳芳, 佐斌, 吴漾, 代涛涛. (2017). 基于个体的退休心理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5(3), 443–451.
[37]严磊, 佐斌, 孙山, 吴漾, 吴月鹏. (2016). 情感一致性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36(6), 535–540.
[38]严磊, 佐斌, 吴漾. (2016). 情感一致性及其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心理科学, (6), 1379–1384.
[39]史媛媛, 佐斌, 谭旭运, 刘力. (2016). 来华留学生中国人刻板印象研究. 青年研究, (5), 85–93.
[40]宋静静, 佐斌, 温芳芳, 叶姝槿. (2016). 中学生物理性别刻板印象与学业拖延:序列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3), 514–518.
[41]魏谨, 佐斌. (2016). 大学生手机过当依赖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3), 427–431.
[42]魏谨, 陈天军, 佐斌. (2016).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人生意义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研究. 心理研究, (03), 81–86.
[43]朱小芳, 佐斌. (2016). 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研究. 哈尔滨学院学报, (07), 96–103.
[44]邹琼, 佐斌, 代涛涛. (2015). 工作幸福感:概念、测量水平与因果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04), 669–678.
[45]佐斌, 代涛涛, 温芳芳, 索玉贤. (2015). 社会认知内容的“大二”模型. 心理科学, (04), 1019–1023.
[46]刘峰, 佐斌. (2015). 源记忆下注意水平对基于刻板印象的记忆偏差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2), 218–222.
[47]佐斌, 徐同洁. (2015). 低地位群体的内/外群体偏好:基于SC–IAT的检验. 心理研究, (01), 26–30.
[48]魏谨, 佐斌. (2015). 动而有道:育心活动开展实务. 基础教育研究, (21), 72–73.
[49]胡敏, 佐斌. (2015). 从封面杂志看大众审美变迁——基于人脸面部特征及视觉风格变化的研究.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11), 33–39.
[50]温芳芳, 佐斌. (2014). 面孔参照或观察者参照:性别二态线索、面孔吸引力与表情对正视面孔偏好的影响. 心理科学, (04), 834–839.
[51]代涛涛, 佐斌, 温芳芳. (2014). 社会认知中热情与能力的补偿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03), 502–511.
[52]徐同洁, 温芳芳, 浮东琴, 佐斌, 肖任飞. (2014). 人际沟通中的语言偏向及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07), 1188–1197.
[53]佐斌, 代涛涛, 温芳芳, 滕婷婷. (2014). 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科学进展, (09), 1467–1474.
[54]代涛涛, 佐斌, 徐富明, 索玉贤. (2014). 过分自信的进化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04), 693–701.
[55]吴漾, 温芳芳, 陈真珍, 佐斌. (2014). 权力增加还是降低观点采择?基于本土的验证.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6), 957–963.
[56]张艳红, 佐斌, 刘莉. (2014). 表情识别的影响:评价联结还是刻板印象? 心理学探新, (04), 327–332.
[57]刘峰, 佐斌. (2014). 贫富阶层刻板印象对源记忆的影响. 心理学探新, (02), 131–135.
[58]魏谨, 佐斌. (2014). 偷窃癖者的鉴别、干预及心理进展评估——偷窃癖者的鉴别及用绘画作为心理进展评估的案例. 心理技术与应用, (12), 49–52.
[59]叶娜, 佐斌. (2014). “害群之马”对群体认同的影响. 经济研究导刊, (15), 288–289.
[60]邹琼, 佐斌, 沈成晨. (2014). 工作不满、组织承诺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 当代经济, (08), 42–43.
[61]张艳红, 佐斌. (2014). 情绪社会信息模型:情绪人际效应的新理论. 社会心理科学, (07), 42–47.
[62]曲燕, 佐斌. (2014). 师生互动中的性别效应. 青年研究, (06), 65–72.
[63]刘珂, 佐斌. (2014). 网络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一体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68–74.
[64]刘峰, 佐斌. (2013). 源监测框架下阶层刻板印象驱动的错误记忆. 心理学报, (11), 1261–1273.
[65]江汶, 佐斌. (2013). 大鱼小池效应研究评价及展望. 心理科学, (01), 157–163.
[66]张陆, 佐斌. (2013). 偏见的消融——无偏见动机的抑制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6), 912–915.
[67]赵菊, 佐斌. (2013). 人际关系互动中人际特质的环形模型探索. 心理学探新, (01), 57–62.
[68]魏谨, 佐斌. (2013). 态度确定性:知行一致的强度指标. 心理研究, (05), 51–56.
[69]温芳芳, 佐斌. (2013). 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调节效应——基于IAT与AMP的测量. 中国特殊教育, (01), 73–78.
[70]张陆, 佐斌, 赵菊. (2013). 权威主义对同性恋态度的影响——无偏见动机的中介作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0), 22–23.
[71]任娜, 佐斌, 侯飞翔, 汪国驹. (2012). 情境效应或自动化加工:大学生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心理学报, (06), 777–788.
[72]张晓斌, 佐斌. (2012). 基于面孔知觉的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 心理学报, (09), 1189–1201.
[73]温芳芳, 佐斌. (2012). 男性化与女性化对面孔偏好的影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和眼动的检验. 心理学报, (01), 14–29.
[74]任娜, 佐斌. (2012). 测量内隐态度的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心理科学, (02), 457–461.
[75]张艳红, 佐斌. (2012). 民族认同的概念、测量及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02), 467–471.
[76]任娜, 佐斌, 汪国驹, 侯飞翔. (2012). 美德情境下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内隐态度.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2), 203–206.
[77]张晓斌, 佐斌, 薛孟杰, 江汶, 候飞翔. (2012). 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05), 770–781.
[78]张莹瑞, 佐斌. (2012). 青少年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自豪感与内群体偏好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1), 86–88.
[79]佐斌, 温芳芳. (2012). 性别二态线索对男性面孔吸引力影响的方法差异之争. 心理学探新, (02), 166–170.
[80]张晓斌, 佐斌. (2012). 刻板印象激活效应对社会分类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研究, (01), 63–68.
[81]张艳红, 佐斌. (2012). 教师在网络互动中的角色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 160–161.
[82]佐斌, 张晓斌. (2011). 类别学习和分类运用的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06), 843–852.
[83]艾传国, 佐斌. (2011).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在群体认同中的初步应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4), 476–478.
[84]佐斌, 温芳芳. (2011). 职业刻板印象:自我卷入与评价偏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2), 149–153.
[85]温芳芳, 佐斌. (2011). 注视方向和性别二态线索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4), 441–444.
[86]张艳红, 佐斌. (2011). 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归因解释.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5), 578–581.
[87]艾传国, 佐斌. (2011). 外显自尊、相对内隐自尊和整体内隐自尊.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6), 763–765.
[88]赵菊, 佐斌. (2011). “和而不同”:中西文化下人际互动和谐相容模型比较. 心理学探新, (06), 489–493.
[89]温芳芳, 佐斌. (2011). 求职招聘中的策略——“失败成为优势”效应. 心理研究, (01), 40–43.
[90]佐斌, 艾传国. (2011). 群体认同、自尊和心理疾病污名的关系. 应用心理学, (04), 299–303.
[91]孙利, 佐斌. (2011). 民族地区教师的身份激活对认知过程的调节作用. 贵州民族研究, (01), 124–129.
[92]张艳红, 佐斌. (2011). 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测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7), 90–92.
[93]张艳红, 佐斌. (2011). 幸福及其实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2), 153–157.
[94]佐斌, 秦向荣. (2011). 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4), 68–76.
[95]甘泉, 佐斌, 孙山. (2010). 不幸福感的概念和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07), 1062–1067.
[96]刘峰, 佐斌. (2010).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06), 940–947.
[97]佐斌, 刘峰. (2010). 激活性别刻板印象对源检测判断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03), 284–286.
[98]孙利, 佐斌. (2010). 会计工作人员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4), 415–416.
[99]邹琼, 佐斌. (2010). 14~20岁青少年民族自尊的心理学实证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08), 17–21.
[100]孙利, 佐斌. (2010). 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 教育研究与实验, (05), 80–84.
[101]严洁晶, 佐斌. (2010). 人际公民行为及其前因和结果变量的研究与评价. 管理评论, (05), 69–75.
[102]佐斌. (2010). 教育要有尊严. 湖北教育, (05), 4–6.
[103]佐斌, 马红宇. (2010).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4), 117–122.

科研成果

[1]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社会群体印象评价及心理机制研究(18ZDA331),主持人,2018-2023
[2]中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43),子课题负责人,2017-2021。
[3]交叉分类对刻板印象的影响及认知加工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1147),主持人,2015—2019。
[4]社会分类的心理加工机制与发展模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CCNU18ZDPY12),负责人,2018—2020。
[5]幸福湖北建设研究,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基金项目(ZD2015WT018),负责人,2016—2017。
[6]中国人的社会认知与文化认同,华中师范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培育项目(CCNU15Z02001),负责人,2015—2017。
[7]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1JZD006),负责人,2011—2015。
[8]反性别刻板印象的演化–评价效应及加工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400903),参与,2014—2017。
[9]文化价值认同视野下社交网络使用的研究,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235),参与,2013—2014。
[10]流动儿童学业成绩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190023),参与,2013—2016。

主要著作

[1]《社会心理学实验》(温芳芳、佐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11月。
[2]《刻板印象内容与形态》(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3]《性情中人的自我展露——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典型事例述评》(佐斌、温芳芳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4]《网络文化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主编),中国出版集团,2013年6月版。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版。
[6]《社会心理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
[7]《教师人际关系和谐》(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8]《健康教育读本》(主编)(高中3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9]《健康教育读本》(主编)(小学、初中9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0月。
[10]《消除生活压力的禅》(佐斌、赵菊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1]《大学生心理发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2]《教学的艺术:教学心理学》(主译、校),华夏出版社,2004年3月。
[1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创新》(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14]《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社会心理学探索》(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15]《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副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16]《20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副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年6月。
[17]《师生互动论》(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18]《迁移者的心灵——三峡库区移民的社会心理研究》(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19]《心理素质教育》教材(主编,小学至高中24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0]《心理素质教育教师指导书》(主编,小学至高中24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8月。
[21]《青春潮》(佐斌、何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22]《小学生家庭社交训练》(何静、佐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个人荣誉

1、1994年《大学生脸面事件认定的社会心理研究》获湖北省第六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2、1996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获湖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3、2000年10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获湖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4、2001年9月《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社会心理学探索》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类)。
5、2006年 “青少年的中国人认同系列研究”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