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专家学者库资料来源主要由学校官网及专家个人提供,如有内容不符,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87324688
男,1974年10月出生,湖南人,现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
中文名 李小平 领域 经济学
性别 所在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所在部门 经济学院 专业职称 教授
学历学位 博士研究生 是否博导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人物简介

教育背景:
1994年9月――1997年7月 湖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系(理学学士)
2000年9月――2003年1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
2003年3月――2006年3月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经济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06年6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导)
2007年7月――2010年6月,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2011年6月――2012年6月,NEW YORK UNIVERSITY(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ENERGY POLICY》、《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刊物的匿名审稿人;
湖北省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会员。

代表性论文

第一,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方面:
[1]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行业的CO2排放》,《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15-2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7期转载。
[2]Xiaoping Li、Xianxiang Lu,《International Trade、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hinese Industries Carbon Emission》,《China Economist》,2010(3),85-95。
[3]李小平,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外贸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国际贸易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10期,65-73页。
[4]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强度与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9期,96-97页。
[5]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强度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贸易比较优势吗?》,《世界经济》,2012年第4期,62-78页。
[6]李小平,《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外贸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1-8页。
[7]李小平、卢现祥、陶小琴,《环境规制影响了中国工业行业的利润水平吗?》,《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编号:WP170),2011年12月。
[8]李小平,《走科学发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9]李小平,《国际贸易中隐含的碳测算――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财贸经济》,2010年第5期,66-70。
[10]李小平,《国际贸易并没有使得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天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9日。
[11]李小平、石琛、苏珏灿,《中国各类贸易条件变动的比较分析:1981~2008》,《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0期,112-114。
[12]裴长洪、彭磊、夏先良、李小平,《后危机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与对外经贸合作新趋势》,2010年10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3]卢现祥、李小平,《中国模式:问题与反思》,《福建论坛》,2011年第1期,29-37。
[14]林新波、李小平,《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第2期,34-38。
[15]李小平,《发达国家反倾销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因素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32-36。
[16]李小平,《日本应对美日贸易争端的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上海企业》,2004年第8期,42-44。
[17]李小平,《欧盟对华反倾销特点、原因及趋势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3年11期,37-41。

第二,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8]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D&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31-43。
[19]李小平,《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途径及测算研究综述》,《财贸经济》,2008年第5期,108-111。
[20]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学(季刊)》,2008年1月,549-564。
[21]李小平,专著,《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李小平,《贸易结构、资本形成和动态收益》,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问题研讨会、第五届香港经济学双年会、2009年数量经济学年会的入选论文,中国数量经济学会200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23]李小平,《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长短期因果关系检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26-31。
[24]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统计研究》,2004年第10期,27-32。
[25]李小平、朱钟棣,《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及因果关系检验》,《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8-44。
[26]Xiaoping Li,Independence R&D、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y:Evidences from Chinese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7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 2008/5/31,1123 � 1131。(Ei检索)
[27]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15-24。
[28]李小平、卢现祥,《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世界经济》,2007年第5期,52-64。
[29]李小平、朱钟棣,《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56-64。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经济》杂志2005(6)转载。
[30]李小平,《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当代财经》2008年第3期,21-46。
[31]李小平、陈勇,《劳动力流动、资本转移和生产率增长》,《统计研究》,200年7月,22-2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工业经济》杂志2007(10)转载。
[32]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工业经济转型――对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DEA法衡量及转型特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6期,56-63。
[33]陈羽、李小平、白澎,《市场结构如何影响R&D投入?――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135-145。
[34]陈勇、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构造及资本深化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年第10期,57-68。
[35]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51-62。

科研成果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外贸发展模式研究》2008年7月。
2、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机理研究》2008年4月。
3、首届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环境、资源约束下中国外贸发展模式转型及其福利效应研究》,2008年10月
4、教育部2010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效应研究》2011年6月.
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外贸发展与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互动机理及其政策选择:基于区域和产业的比较研究》2012年5月。

主要著作

1、专著《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2、合著《后危机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与对外经贸合作新趋势》,2010年10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合著《合规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和应用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1)。
4、合著《入世后中国的产业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
5、专著《走科学发展之路》,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个人荣誉

1、论文《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获第十四届国际贸易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三等奖(一等奖缺失)(2006年)。
2、专著《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
3、论文《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行业的CO2排放》获得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
4、论文《贸易结构、资本形成和动态收益》获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9年。
5、论文《中国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基于分行业面板数据的研究》,获得2005年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二届中振科研优秀论文奖。
6、论文《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门槛效应》,获得2004年上海财经大学第十一届中振科研优秀论文奖。

荣誉奖励: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湖北省彩虹学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届文澜青年学者;
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课题类);
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