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贻,男,1913年生,湖北黄陂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专业。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美]《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刘绪贻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美国历史和社会学。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美国通史》(主编)、《战后美国史》(主编)、《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史》(主编)、《改革开放的社会学研究》(主编)、《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译著)、《罗斯福与“新政”》(译著)、《美国社会发展趋势—1960—1990》(译著)等;发表著译约900万字。其中主编的《美国通史》,是目前国内篇幅最大、内容最为系统的美国通史著作。
王瑞明,男,1920年生,湖北天门人。1949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史地学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宋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宋儒风采》、《湖北通史?宋元卷》、《宋代政治史概要》、《朱熹集导读》、《马端临评传》等,主编的《嘉定文化研究》、《文献通考研究》,合编《后汉书辞典》、《三国志辞典》,属国家重点项目,独立完成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课题《李纲全集》的整理工作(岳麓书社)和点校《厄林》(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点校300万字的《丘浚全集》(海南出版社),还与人合著通俗历史读物《中国古代学者百人传》等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章开沅,男,1926年生,浙江吴兴人。1948年11月金陵大学历史系肆业,后在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读研究生,1951年起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校长、历史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等。现为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章开沅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和中国教会大学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辛亥革命史》(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研究》(主编)、《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编译)、《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传播与植根: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论集》、《湖北通史》等20多部。目前正在主持国家清史编纂项目《宗教志?基督教篇》和《通纪?光宣朝》。
萧致治,男,1929年生,湖南武冈人。196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萧致治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代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华民族魂》、《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鸦片战争史》、《黄兴评传》等9部,《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鸦片战争研究》、《林钦差与鸦片战争》(译著)、《外国学者论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上、下,译著)、《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研究备览》等学术研究史料,先后编辑出版了《林则徐全集》(全10篇)。在报刊上发表学术文章83篇。其《鸦片战争史》专著,得到史学界好评。
李植柟,男,1929年生,湖北汉川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54年至1956年在中共中央党校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世界历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任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期间世界史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其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20世纪世界史。代表性著述有《当代世界史》、《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当代两分册)、《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外国历史辞典》、《二十世纪世界史》(上下卷)、《宏观世界史》等;“七五”期间承担了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课题《二十世纪世界史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
黄惠贤,男,1931年生,湖南华容人。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曾任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史学会理事等。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其代表性著作有《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中国俸禄制度史纲》、《校补<襄阳耆旧记>》,主编过《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参编过《武汉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分册》(第二副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史分卷》(编委)等等;发表学术论文有50多篇。
皮明庥,男,1931年10月生,江西萍乡人。1952年毕业于汉口高级步校政教系。1978年任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历史系主任。后曾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武汉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皮明庥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代史、武汉城市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潮觅踪》、《武汉近代百年史》、《新之旧与武汉》、《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等7部,主编《武汉通览》、《武汉史稿》、《武汉近代城市史》等各类著作25部;发表文章400多篇。其中《武昌起义中的武汉商会、商团》、《武汉民族资本主义工厂启生的途径》等3篇文章,先后被翻译刊载在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的书刊上。
陈国灿,男,1933年生,湖北鄂州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顾问。陈国灿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以及敦煌吐鲁番学。其代表性著作有《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民族融合.缔造中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全唐文〉职官丛考》(合作主编)等7部;1987—1991年承担、主持国家教委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敦煌吐鲁番学中的史地研究”;发表了专题学术论文近100篇。目前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吐鲁番文书总目”的编撰、教育部“十五”社科项目“唐代安西大都护府与库车出土文书研究”。
熊铁基,男,1933年生,湖南常德人。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1958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毕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熊铁基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其初期学术研究方向为隋唐史,“文革”结束后,研究方向转为秦汉史,并由政治、经济史扩展到思想文化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秦汉新道家略论稿》、《秦汉官制史稿》(合著)、《秦汉军事制度史》、《汉唐文化史》、《秦汉文化志》、《秦汉新道家》、《中国老学史》(合著)、《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合著)、《中国庄学史》(合著)等;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教委规划项目、湖北省社科规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李国祥,男,1934年生,广东梅县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李国祥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尤重史籍文献整理理论的传承及古籍整理的实践。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主编出版的《古籍整理研究(八种)》、《国学知识指要——古籍整理研究》,先后参加了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主编的《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史记选译》、《后汉书选译》、《新五代史选译》、《尚书选译》的撰稿,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名著全译丛书》之《资治通鉴全译》的撰稿等等;主持完成国家教委“八五”社科研究规划项目“历史文献学理论研究”。
朱雷,男,1937年生,浙江海盐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硕士。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湖北省文史馆馆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等职。朱雷学术研究主攻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见长于典章公文制度文献研究。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专著《唐代籍帐制度研究》和《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二编中收录的四篇论文。朱雷历时10余年协助唐长孺教授完成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十卷录文本及第四卷图录本整理、编辑和定稿工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内外吐鲁番出土文书总目》的研究、编撰工作。
陈振裕,男,1940年生,福建惠安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任所长、研究员;曾兼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九五”、“十五”规划考古学科组成员、鄂豫皖湘四省楚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等职。陈振裕学术研究主攻方向是文物考古、楚文化研究、先秦至汉代的漆器研究、湖北秦汉墓的研究。其代表性专著有《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编》、《中国古代漆器造型纹饰》、《江陵望山沙冢楚墓》、《三峡考古之发现》(一)(二)、《中国漆器全集》第一和第二卷、《楚文化与漆器研究》14本;先后参加与主持了随州曾侯乙墓等驰名中外的重大考古发掘工作;发表论文100多篇。当前正在主编《中国漆器通论》等三部著作。
冯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冯天瑜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文化史(侧重于明清)和湖北地方史志。其代表性著作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国文化史纲》、《中国元典精神》、《中华文化史》(合著)、《张之洞评传》(合著)等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篇之多。当前正在从事“明中叶至清中叶中国传统文化内部现代性因素研究”和“中国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严昌洪,男,1943年生,湖北武汉人。198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严昌洪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社会史、武汉地方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在商业革命的大潮中——中国近代商事习惯的变迁》、《中国鼓文化研究》(合著)、《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合著)等;主持完成了教育部、湖北省多项课题研究,如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等;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目前正在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下层社会群体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胡德坤,男,1946年生,湖北随州人。1969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被留校任教至今,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世界史学会会长等职。胡德坤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日战争、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合著)、《中日战争史(1931—1945)》、《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历史进程》(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胡德坤还主持了国家、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湖北省的多项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周积明,男,1949年生,浙江镇海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专业。历史学硕士。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副校长;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文化史学科带头人。周积明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清代思想文化、中国早期现代化。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文化视野下的四库全书总目》、《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中国社会史论》(主编)、《湖北文化史》(主编)等;主持完成或正在主持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如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典志?思想文化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乾嘉到五四——中国近代反传统思潮的源起”等。
郭莹,女,1953年生,武汉市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文化史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历史学会副秘书长等职。郭莹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文化史、社会史和湖北区域文化。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社会史》等;主持、参加并完成了国家教育部、湖北省多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目前正在主持湖北省“十五”规划课题“湖北人文化性格”课题研究。
曾成贵,男,1954年生,湖北浠水人。1985年毕业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高级职称评委等职。曾成贵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共党史、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包括党的建设的历史与学说。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中国工人运动史》第3卷、《中共党史论谈》、《中国共产党建设七十年》(主编)、《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第二主编)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马敏,男,1955年生,四川雅安人。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成员、教育部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马敏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代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合著第一作者)等5部,主编学术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现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览会与近代中国”、教育部重大课题“中国商会通史”等研究工作。
陈锋,男,1955年生,山东莱芜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分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陈锋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经济史、财政史、明清史社会史、史学理论。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清代盐政与盐税》、《中国病态社会史论》、《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前期卷》、《武汉现代化进程研究》等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有“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15—20世纪长江流域经济、社会与文化变迁”等。
朱英,男,1956年生,湖北武汉人。198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朱英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辛亥革命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等8部;主持完成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影响”等;发表论文百余篇。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民运动研究(1924-1932)”、国家清史纂修工程主体项目“传记?类传?工商人物”等课题研究。
刘玉堂,男,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大学历史系。史学博士。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兼任湖北省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刘玉堂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经济史、楚国历史、文化史、中国城市史。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楚国经济史》、《荆楚文化志》(与张正明合著)、《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与高价华合著)、《湖北通史?先秦卷》(合著)、《楚文化研究丛书》(主编,共12卷)、《长江文化研究文库》(执行副主编,共60卷)等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冻国栋,男,1957年生,河南舞阳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冻国栋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书。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唐代人口问题研究》、《唐代的商品经济与经营管理》、《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等专著;合著有《中国俸禄制度史》、《全唐文职官丛考》等多种;曾先后承担或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省社科基金及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目前承担的课题主要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唐间地方行政组织与乡里社会研究”等。
张建民,男,1959年生,河南长葛人。198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1995年晋升教授。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张建民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历史上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以及相关的自然灾害与减灾救荒问题研究。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明清长江流域农业水利研究》、《灾害历史学》、《湖北通史?明清卷》、《中国经济通史?清代卷》等(含合著)多部;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长江流域山区开发综合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态经济思想研究”,“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经济—社会与东南地区的比较研究”等课题工作。
张艳国,男,1964年生,湖北仙桃人。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博士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兼任湖北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湖北省炎黄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张艳国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变迁与精神文明。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论语>评析》、《社会主义与改革的理论探索》等多部;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博士后基金和湖北省多项课题的研究。目前正在承担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五四时期唯物史观思潮研究”等课题研究。
|